admin 发布的文章

贵州省“十四五”卫生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卫生健康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健康医疗大数据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为加强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健康贵州2030”规划纲要》和全省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大会等要求,编制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十三五”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十三五”期间,贵州省全面加强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并取得积极成效。卫生健康信息化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医疗卫生事业与大数据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云上贵州平台专有域为基础,推进“医疗健康云”建设,初步建成省人口健康信息基础平台和全员人口、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基础数据库,初步建成全员人口、妇幼健康服务、疾病控制、免疫规划、职业健康、卫生监督、计划生育等业务应用系统,制定发布健康档案、电子病历、预约挂号、远程医疗、医药监管等标准规范,妇幼健康服务管理信息平台、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全员人口统筹管理信息系统等通过三级等级保护测评。在全国率先建成覆盖省市县乡四级公立医疗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全省远程医疗服务总量超160万例次,节约各类费用约6.1亿元,成为全国区域整体推动服务体系建设的国家级样板,得到了中央和国家领导、国家卫生健康委充分肯定。同时,强化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广泛提供移动支付、分时段预约挂号、检查检验报告查询及在线咨询等“服务,创新提供互联网+生育登记、互联网+糖尿病管理等便民惠民服务,有效提升群众健康服务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卫生健康信息化存在的挑战和机遇。我省卫生健康信息化工作取得长足发展,但仍存在医疗机构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政策机制需进一步完善,重复接口对接问题突出,医防融合数据共享机制尚未建立,缺乏既懂信息技术和项目管理、又懂医学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基于大数据的卫生健康业务应用不足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挑战与机遇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多次强调高度重视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加快“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国家卫生健康委提出要求,要强化全民健康信息一体化建设,加快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推动国家级和省级传染病多渠道监测预警一体化平台建设,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不断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提出要加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应用,推动信息化支撑卫生健康事业跨越发展。强调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的重要指示为根本指引,积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机遇、国家强力推动的战略机遇、“后疫情时代”催生的产业机遇及数字技术演进带来的发展机遇,在全力“抢新机”中实现高质量发展。2017年10月、2019年5月,我省先后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列为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及互联互通试点省和“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加强省部共建,加快建设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以“互联网+医疗健康”为支撑,以卫生健康信息互联互通为基础,以协同及监管应用为核心,以便民惠民为目标,创新服务模式,深化健康医疗大数据规范应用发展,推动卫生健康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卫生健康服务质量和可及性,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推进健康贵州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全省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大力加强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推动健康医疗数据互联融合、开放共享,规范和促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建立“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新模式、新业态,勇于“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为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

(二)基本原则

——目标导向,统筹谋划。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聚焦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问题,强化全省卫生健康信息化顶层设计,健全工作机制,统筹资源,充分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分阶段、分步骤推进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同时避免重复建设、盲目建设,为服务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需求导向,便民惠民。以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理念,进一步落实大健康、大卫生理念,拓展平台应用功能内涵,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效率,规范服务行为,广泛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服务,切实解决群众看病就医“排长队、重复排队”问题,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医疗需求。

——标准规范,安全可靠。坚持标准先行,严格落实国家卫生健康信息化标准规范,健全政策法规体系,畅通健康医疗数据汇聚融合通道,打破“信息孤岛”和“信息烟囱”,实现健康医疗信息互联互通和融合共享,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健全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增强安全技术支撑能力,筑牢信息安全底线。

——鼓励创新,包容审慎。坚持创新发展,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推进政产学研用联合协同创新,实现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支撑的卫生健康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创新。在保证医疗安全和质量前提下,探索建立容错机制,不断提供多元化个性化医疗健康服务,培育智慧卫生健康新业态。

 (三)主要目标。

聚焦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问题,落实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建设及互联互通试点省和国家“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要求,深入推进全省卫生健康信息互联互通与融合共享,全面提升全省卫生健康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创新发展智慧医院、互联网医院,加快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医疗服务新模式,提升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水平,不断增强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和满意度。

到2022年,依托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西部中心互联网+支撑平台初步建成省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整合完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药品监测、监督管理、健康服务等重点业务应用系统,推进全省看病就医“一码通”,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服务,形成跨部门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共用共享的良好格局。

到2025年,基本建成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省、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医疗、医保、医药和健康各相关领域数据融合应用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建成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西部中心和国家“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加快推进“一体化”共享、“一码通”融合、“一站式”结算、“一盘棋”抗疫、“一网办”政务服务,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服务取得实效。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行业治理和服务能力全面提升,覆盖全人口、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三、重点任务

(一)夯实卫生健康信息化基础。

1.全面实现全省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快省统筹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市州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全覆盖,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特区)建设县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完善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卫生健康服务资源等四大基础数据库,推进实现全行业医疗健康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数据融合共享。

2.提升医疗机构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健全医院信息系统功能,加快医院信息集成平台建设,推进医疗机构内部信息系统的集成整合。推进二级以上医院集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一体化的智慧医院建设,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业务一体化管理。在符合医疗质量控制的前提下,推动医疗机构间电子病历、检查检验结果、医学影像资料等医疗健康信息调阅共享,逐步实现覆盖省域内的信息互认。到2022年,全省所有三级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分级评价达到4级以上,二级医院达到3级以上水平;三级医院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达到四乙以上,二级医院达到三级以上。到2025年,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分级评价5级以上的医院数超过10家;二级以上医院智慧服务应用评价达到二级以上。

3.提升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水平。全面强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等信息化建设。推进建设县域医共体信息平台和县域医共体综合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在县域医共体内逐步实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连续记录,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保障信息共享,推进医防数据融合应用,实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向居民本人开放使用。

4.强化卫生健康服务“一码通”。以“黔康码”作为全生命周期健康身份主索引和医疗服务可溯源的统一标识,优化“黔康码”应用场景和流程,加快推进应用环境改造,实现黔康码各级医疗挂号、入院办理、取药、检查检验结果查询和共享、电子健康档案调阅等关键环节应用,全面支持通过“黔康码”进行身份确认和授权操作,实现看病就医“一码通”;推进黔康码与“贵州健康码”、医保电子凭证、电子社保卡的关联应用,实现全省卫生健康行业内“一码通用”。对老年人、儿童等群体,要合理保留线下人工服务,切实解决智能技术障碍。

5.加强公共卫生应用系统建设。建设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传染病防控、免疫规划、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精神卫生、职业健康、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疾病预防控制综合管理与爱国卫生、临床营养追溯评价、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等业务应用系统,全面覆盖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横向业务协调,纵向实现省、市、县、乡、村信息分级管理、业务联动。

6.统一卫生健康信息化标准规范。严格执行医疗健康信息数据、技术、管理、安全等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全面推动病案首页书写规范、疾病分类与代码、手术操作分类与代码、医学名词术语“四统一”。建设贵州省卫生信息标准符合性测试与应用成熟度测评分中心。坚持“最少有用、一数一源”,统一数据采集和共享交换通道。建立健康医疗数据资源目录体系,制定分类、分级、分域健康医疗大数据共享和开放机制,稳步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

7.完善卫生健康信息化安全防护体系。坚持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实施,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分级保护制度和信息安全审查制度,推进国产密码应用,定期开展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强化容灾备份,提高公共卫生领域网络安全事件监测及动态感知能力。加强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数据应用服务的信息安全防护,定期组织信息安全隐患排查、监测和预警。升级完善全省卫生信息专网,覆盖省、市、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提高卫生信息专网质量,并加快推进与医保专网、电子政务外网的融合互通,切实保护个人隐私,确保信息安全。

(二)全面深化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

8.推进健康医疗行业治理大数据应用。建设完善省医药监管平台,整合相关业务应用,推动全方位、全周期、全过程、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加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评估监测,加强居民健康状况等重要数据精准统计和预测评价。综合运用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健全医院评价体系,推动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建成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卫生健康行业特色),打造卫生健康智能社会治理示范,提升卫生健康行业治理能力。

9.推进公共卫生应急响应联动应用。建设完善传染病直报监测系统、现场流调信息采集与智能化分析系统、传染病智慧化多点触发监测预警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精准分级预警响应系统,建设疾控系统疫苗智慧综合监管平台,完善基于大数据的传染病智慧化多点触发监测预警应用和分级精准响应机制,将传染病监测由被动监测向主动监测转变,提高新发、不明原因疾病的早期发现和风险预疗卫生信息资源整合,探索运用人群流动、气候变化等大数据技术分析手段,预测疾病流行趋势。

10.创新“互联网+监管”模式。打造“智慧卫监”,推行以远程监管、在线监测、移动监控、跟踪溯源、预警防控等非现场执法技术手段应用,实现执法过程和环节的全程溯源。推进互联网+公共卫生监督,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11.推进健康医疗临床和科研大数据应用。建设贵州省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开展健康医疗大数据政策、应用、先进技术研究。建设一批心脑血管、肿瘤、老年病和儿科等临床医学数据示范中心,加强人口基因信息安全管理,推动精准医疗技术发展。围绕重大疾病临床用药研制、药物产业化共性关键技术等需求,建立基于大数据的药物副作用预测、创新药物研发数据融合共享机制。优化生物医学大数据布局,系统加强临床和科研数据资源整合共享,提升医学科研及应用效能。

12.深化远程医疗服务应用。提质升级省市县乡四级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完善提升远程医疗平台功能,加快推动远程医疗向公立医疗机构科室延伸,推进远程医疗常态化应用和管理,实现远程医疗数据互联共享。创新开展基于 5G 技术的远程超声、远程手术、远程病理及远程检验质控服务。建设省市医学影像云和心电云,推进影像区域集中存储和“云胶片”服务。健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机制,推进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共享,制定全省检查及体检数据采集与集成接口标准规范,丰富远程医疗服务内涵,将远程医疗协作与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和跨区域专科联盟等有机融合,有效支撑分级诊疗。

(三)创新“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服务。

13.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充分应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拓展医疗服务空间和内容,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完善省级互联网医院监管平台,推进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建设互联网医院。在确保医疗质量和信息安全的前提下,为患者在线提供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服务以及随访管理和远程指导。推进医疗机构处方信息与药品零售消费信息互联互通、实时共享,规范药品网络销售和医疗物流配送管理。到2022年,推进建设10家互联网医院。到2025年,推动所有三级医院建设互联网医院。

14.规范“互联网+公共卫生”。推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在线查询和“活化”应用。以高血压、糖尿病等为重点,加强老年慢性病在线服务管理。鼓励利用可穿戴设备获取生命体征数据,为孕产妇提供健康监测与管理。加强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信息管理、随访评估和分类干预。加快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智能化信息平台建设与应用,加强上级医院对基层的技术支持,探索线上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推进网上签约服务,为签约居民在线提供健康咨询、预约转诊、慢性病随访、健康管理、延伸处方等服务。

15.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出生医学证明、死亡证明、全员人口信息、医师执业注册信息、护士执业注册信息、医疗机构执业登记信息等数据共享,支撑政务服务跨部门、跨层级办理。推进“一键式”查询服务,依托官网官微、省政务服务平台等,有序向公众开放获取查询健康医疗信息。推广“出生一件事”联办等便民服务模式,实现出生医学证明、预防接种、户口登记、医保参保、社保申领等事项“一次提交、多证联办、一站送达”。加快“义诊活动备案”“消毒产品卫生安全评价报告备案”等政务服务事项的跨省通办。统筹推进医疗机构、医师、护士、出生医学证明电子证照建设应用。依托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实现出生医学证明电子证照应用推广。

16.完善“互联网+应急救治”。推进山地紧急救援指挥调度系统建设,加快与院前急救车载监护系统、医院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加强患者信息共享、远程急救指导和院内急救准备,实现院前与院内的无缝对接,构建快速、高效、全覆盖的急危重症医疗救治体系。

(五)发展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

17.培育健康医疗大数据发展新业态。加强数据存储清洗、挖掘应用、安全隐私保护等关键技术攻关。鼓励社会力量创新发展健康医疗大数据,促进健康医疗业务与大数据技术深度融合,构建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链,大力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环保、中药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居家健康信息服务,规范网上药店和医药物流第三方配送等服务,推动中医药养生、健康管理、健康文化等产业发展。

18.研制推广数字化健康医疗智能设备。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积极发展可穿戴设备、智能健康电子产品和健康医疗移动应用服务,推动手术机器人等智能医疗设备和智能辅助诊疗系统的研发应用,丰富新兴技术在医院的应用场景,创新医疗服务模式。推动新产品、新技术在疾病预防、患者救治、健康管理、日常护理中的应用,促进由医疗救治向健康服务转变,实现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卫生健康部门要成立卫生健康信息化领导小组,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统筹谋划、协同推进,结合实际,细化目标、抓好落实。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将卫生健康信息化工作纳入“一把手”工程,有序推动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确保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二)加强投入保障。坚持需求导向,积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争取财政资金投入保障,重点保障基础建设和系统运维经费投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探索政府财政和社会资本等多种方式的投融资机制,形成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

(三)加强人才保障。健全卫生健康信息化技术支持机构,完善多渠道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快既懂信息技术和项目管理、又懂医学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和符合实际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培训。建立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机构,组建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咨询委员会,加强对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支持。

(四)加强督查评估。将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情况纳入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重点任务,对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推进情况加强督导和指导。建立规划评估机制,完善评价体系和评价办法,加大规划中期评估和实施情况考核力度,定期评估规划实施、数据质量及系统应用等情况,提高评估的科学性、公开性与透明度。

(五)加强宣传引导。加强规划宣传解读,及时公布应用发展情况,引导医疗卫生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宣传报道信息化建设便民惠民实效,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国卫规划发〔202230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中医药局,国家卫生健康委机关各司局、委直属和联系单位、中国老龄协会,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机关各司局、各直属单位:

为推动“十四五”期间全民健康信息化发展,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制定了《“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国家中医药局  国家疾控局

2022年11月7日

(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相关链接:《“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解读

“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创新引领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推动卫生健康工作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关键窗口期。为抢抓信息革命机遇,加快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培育行业发展新动能,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供强力支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和《“十四五”推进国家政务信息化规划》等文件精神,编制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十三五”期间,卫生健康行业大力推进健康中国、数字中国两大战略融合落地,深入实施“十三五”全民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加快健康医疗大数据规范应用和“互联网+医疗健康”创新发展,顺利完成各项任务,为支撑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制度规范的顶层设计基本形成。出台《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制定实施“十三五”全民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安全规划,初步形成以信息化建设为基础、以大数据发展和“互联网+”服务为引领的“一体两翼”发展格局。印发《关于加强全民健康信息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意见》,制定实施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省统筹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医院信息平台应用功能指引、医院信息化建设应用技术指引,推进病案首页书写规范、疾病分类与代码、手术操作分类与代码、医学名词术语“四统一”,发布220多项卫生健康信息化标准,逐步实现信息化建设“书同文”“车同轨”。

(二)互联互通的平台基础逐步夯实。国家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初步建成,省统筹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不断完善,实现各级平台联通全覆盖。建立健全全员人口信息、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基础资源等数据库,强化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等应用系统数据集成和业务协同。积极推动公立医院逐步接入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依托平台推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诊疗信息互通共享。全国建成1700多家互联网医院,7000多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接入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260多个城市实现区域内医疗机构就诊“一卡(码)通”,2200多家三级医院初步实现院内互通。

(三)疫情防控的应急能力全面提升。发挥大数据在疫情防控、监测分析、病毒溯源、物资调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搭建跨部门数据共享平台,强化部门协同、信息联动、数据共享,支撑重点人群排查与密接人员追踪,降低社会风险。“互联网+医疗健康”发挥突破时空限制免接触优势,在保障患者就医需求、降低患者感染风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开辟了线上抗疫战场。运用大数据追踪风险人群,提高排查工作精准性、及时性,支撑做到“四早”“四清”。推进健康码政策统一和标准一致,实现核酸检测结果和新冠病毒疫苗接种信息全国共享,保障群众有序出行,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发展。

(四)便民服务的应用成效不断凸显。推进业务协同体系建设,全国二级及以上医院全面推进落实“互联网+医疗健康”10项服务30条措施,深化便民惠民“五个一”服务行动,全国各级医院普遍开展互联网健康咨询、分时段预约就诊、诊间结算、医保联网、检查检验结果查询、移动支付等线上服务,优化改造就医流程,看病就医“三长一短”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全国远程医疗协作网覆盖地级市和所有国家级贫困县,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有力促进“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推动政务服务事项跨地区远程办理、跨层级联动办理、跨部门协同办理,构建便民服务“一张网”,“互联网+政务服务”效能大幅提升。

(五)网络安全的防护能力明显增强。贯彻《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印发《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标准、安全和服务管理办法(试行)》,制定卫生健康行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认定规则。建立卫生健康行业网络信息与数据安全责任制。健全网络安全治理体系,制定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完成重大活动期间网络安全保障任务,全面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加大网络安全管理和技术培训力度,组建网络安全专家队伍和技术支撑队伍,举办卫生健康行业网络安全技能大赛,开展全行业网络安全监测,不断提高快速处置网络安全事件能力,切实提升网络安全保障水平。

总体来看,“十三五”期间我国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但目前仍处在夯台垒基、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在基础设施、共享应用、投入保障、网络安全等方面还存在短板与弱项,特别是统筹协调机制还不健全,法规标准建设有待强化,信息化建设投入机制有待完善,专业人才较为匮乏,数据要素价值潜力尚未充分激活,“数字鸿沟”“数据壁垒”依然存在,网络安全形势严峻复杂,数据治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从国际上看,全球加速迈进数字化发展快车道,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冲击和挑战全球医疗卫生体系,数字技术在卫生健康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影响更加深刻。面对数字化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必须进一步夯实全民健康信息化新基建,培育卫生健康服务新业态,提升卫生健康行业发展新动能,构建数据要素治理新格局,努力实现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新局面。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密结合卫生健康行业应用需求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大势,把握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应用导向,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系统思维,以引领支撑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促进全民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化、集约化、精细化发展,进一步畅通全民健康信息“大动脉”,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有力支撑,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促进行业转型升级,重塑管理服务模式,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为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建设健康中国、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集约,共建共享。坚持统筹布局,深化共建共用,增强全民健康信息化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以构建大平台、大系统、大目录为导向,加大信息化建设统筹力度,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巩固政务信息系统整合成果,进一步破除数据共享壁垒,畅通数据共享通道,推进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

坚持服务导向,业务驱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信息赋能为关键,以优质服务为导向,以智慧决策为基础,以协同治理为手段,形成应用牵引建设、服务促进联通的发展机制,推进信息与业务深度融合,进一步降低服务成本,缩小“数字鸿沟”,发展和推广便民惠民服务,推动工作重心下移、优质资源下沉,提升卫生健康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

坚持开放融合,创新发展。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构建基于数据驱动的生态系统,强化区域数据汇聚应用,推进跨部门、跨地域、跨层级、跨系统、跨业务的技术融合、数据融合、业务融合,创新数据供给方式,深化数据开发利用,促进行业转型升级,推动关键技术和服务模式创新,推进健康医疗数据资源和基础设施开放共享,不断提高卫生健康行业治理水平。

坚持规范有序,安全可控。树立科学的网络安全观,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把安全治理贯穿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管理应用全过程,划定监管底线和红线,构建权责可界定、过程可追溯、安全可审计的制度规则,切实防范化解风险,建立健全平台经济治理体系,规范资本参与和监管,促进公平和有序竞争,确保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

(三)发展目标

2025年,初步建设形成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支撑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与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联通全覆盖。加速推进高速泛在、云网融合、智能敏捷、集约共享、安全可控的全民健康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互联网、光纤宽带、虚拟专线和5G等网络建设完善卫生健康行业网。全民健康信息化统筹管理能力明显增强,全国医疗卫生机构互通共享取得标志性进展,二级以上医院基本实现院内医疗服务信息互通共享,三级医院实现核心信息全国互通共享。全员人口信息、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基础资源等数据库更加完善。数字健康服务成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居民拥有一份动态管理的电子健康档案和一个功能完备的电子健康码,推动每个家庭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成若干区域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与“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基本形成卫生健康行业机构数字化、资源网络化、服务智能化、监管一体化的全民健康信息服务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集约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统筹推动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鼓励地方结合实际,探索多种方式,采取“国家和省两级部署,国家、省、市、县四级应用”总体框架,集约建设各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全面推进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提档升级,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构建全民健康基础设施云,推动数字健康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方位提升卫生健康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

完善国家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功能。完善国家卫生健康委政务云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家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功能,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和互联网等网络,推动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提升国家与省统筹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的信息枢纽能力。建立国家级个人健康信息索引,支撑实现跨省电子病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查询。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应用支撑、服务注册、资源目录、门户管理等能力,开展应用评价,完善平台“建管用”评价促进机制。加强系统和资源整合,强化数据分析应用,推进数据可视化,实现数据统一标准、一次采集、整合共享、多方利用。

加强省统筹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以建立统一的云基础设施为支撑,构建省统筹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支撑省、市、县三级应用,推进一体化的数据采集、汇聚、治理、共享和分析应用管理。因地制宜以实体或虚拟方式建立市级、县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以平台为载体整合业务系统,构建功能一致、融合开放、有机对接、授权分管的平台基础功能,逐步实现所有医疗卫生机构规范接入各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纵向联通上下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横向联通同级政府相关部门信息平台,畅通部门、区域、行业之间的数据交换。探索推动社会化健康医疗大数据向各级信息平台集聚。

构建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信息平台。以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为基础,按照“整体统筹、横向整合、纵向贯通、重点突出”的原则,建立以疾控机构为支撑,以国家级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信息平台为主体,各省省统筹区域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共建、共治、共享,实现国家与省统筹区域两级平台,覆盖国家、省、市、县四级应用。融合多源数据,拓展异常健康事件、严重症候群、病原学检测、媒体舆情、社会举报等报告渠道,实现对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响应和高效调度处置,为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有力支撑。

全面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提档升级。将信息化作为医院基本建设的优先领域。按照《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全国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要求,二级及以上医院持续完善医院信息平台功能,整合医院内部信息系统。推进医院新一代数据中心建设,实现医疗业务协同一体化、惠民医疗服务一站式、精准决策支持一门户、信息资源管理一张图、数据分析利用一平台、数据资源汇聚一个库,强化对医院精细化运行管理和全视角决策评价的技术支撑和数据保障。鼓励医院信息系统云上部署,推进医学影像数据存储、互联网服务和应用信息系统分步上云。专科医院参照相应等级综合医院要求,根据医院专科特色和发展需求开展信息化建设。

专栏一  全民健康信息新基建强化工程

   1.加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十四五”推进国家政务信息化规划》,拓展国家卫生健康委政务云基础设施,增强信息系统快速部署和弹性扩展能力。

2.提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业务支撑能力。发挥平台作为卫生健康政务服务的枢纽作用,支撑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完善互联网+监管”。支撑医联体、医疗联盟、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等跨机构跨层级跨地域的业务应用,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推动IPv6、北斗等在卫生健康领域的应用。

3.提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决策支撑能力。发挥平台“健康大脑”作用,集成卫生资源、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健康状况、医改监测、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等专题指标数据,通过数据的横向对比与纵向查询,提供简洁、方便的操作,加强数据可视化应用,强化决策支撑。

4.强化数据深度挖掘与分析应用。完善全员人口信息、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基础资源等数据库。加强基础资源数据库建设,逐步实现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应急救治、医疗设备、药品耗材、健康管理、产业发展和信息服务等健康医疗基础数据和公共信息资源集聚整合,实现对数据深度挖掘。

5.加快建立全国“一盘棋”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协同新模式。以国家级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信息平台为主体,以推进全国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信息体系建设为目标,建设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增强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监测预警能力,提高疫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水平。

6.建设集医学科学数据、医学研究登记备案信息、研究成果等为一体的国家级医学研究科技资源基础信息平台及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国家医学研究登记备案信息系统与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生物样本库、动物模型资源库等基础研究平台实现对接。加强毕业后医学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二)健全全民健康信息化标准体系

落实《标准化法》,坚持“统筹规划、急用先行、规范有序、协同高效”的原则,逐步形成统一权威、全面协调、管理规范、自主可控的全民健康信息化标准体系。

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化应用基础标准。按照《关于加强全民健康信息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意见》要求,研究制订唯一对象标识、对象注册与解析、临床医学术语、检查检验代码、药品耗材应用编码、数据交互接口、数据分析、数据质量、临床决策支持等基础标准,加快健全完善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等标准体系。推动完善健康医疗大数据、“互联网+医疗健康”、医学人工智能及5G、区块链、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标准体系和统一规范的国家中医药数据标准和资源目录体系,支撑在应急救治、远程会诊、远程检查、临床辅助诊断决策、公共卫生服务、医院管理等方面应用。鼓励医疗卫生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学会协会、企业等参与团体标准和地方标准的研制工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工作,参与国际标准制订,提升标准国际影响力。

加强全民健康信息化标准应用推广。全面推进基础类、数据类、应用类、技术类、管理类、安全与隐私类等6大类全民健康信息化基础标准在卫生健康行业落地实施,推进病案首页书写规范、疾病分类与代码、手术操作分类与代码、医学名词术语“四统一”。落实全国统一的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等基础资源及信息互联互通编码标准。加强省级区域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数据标准统筹,统一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与医院信息平台的数据接口标准。整合医疗机构内部信息系统,使用统一的数据接口实现共享交换。加强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机构信息化标准建设。

深化全民健康信息化标准服务管理。建立健全国家全民健康信息化标准服务平台,完善卫生健康信息标准元数据管理功能,为标准的研制使用提供技术支撑。强化标准应用程度和建设成效评价,统筹规范有序开展标准应用情况测评,分类分层推进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评价,持续推动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和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标准建设“自评价”,稳步推进信息化标准评价一体化。加强标准应用成果总结宣传,推广各地标准化建设应用的创新典型案例,提升社会各方的标准化意识和自主标准使用能力。

(三)深化“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

总结“互联网+医疗健康”支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经验,将其制度化、常态化,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进一步拓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健康需求。

拓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健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持续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行动,推进10项服务30条措施落地落实,构建线上线下深度融合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卫生健康服务模式。大力发展远程医疗,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提高卫生健康服务均等化与可及性。推进“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互联网+妇幼健康”“互联网+医养服务”“互联网+托育服务”“互联网+营养健康”等,提高重点人群健康服务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强化与家庭医生签约、延续性护理等服务有机结合,为群众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护理服务。开展“互联网+心理健康服务”,探索构建覆盖全人群、服务全生命周期、提供全流程管理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管理体系。探索开展“互联网+药学服务”模式,推广电子处方区域流转。

加强“互联网+政务服务”。依托各级“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强化身份认证、电子印章、数据共享等基础支撑,优化政务服务流程,推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实现卫生健康政务服务事项应上尽上。持续深化生育登记、义诊活动备案、医疗广告审查、消毒产品卫生安全评价报告备案等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实现企业和群众异地办事“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地办”。深入推进出生医学证明电子证照跨地区、跨部门共享,做好出生医学证明电子证照文件在线核验、共享复用工作,全面推广“出生一件事”,方便群众办事,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拓展电子证照应用领域和证照免提交范围,推动全国互通互认。依托国家级和省统筹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做好人口死亡登记数据等网络直报信息向基层回流,实现数据一次采集、多方利用。

规范服务保障与监管体系。构建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为基本手段,重点监管为补充,信用监管和在线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全面汇聚卫生健康监督、食品安全监管等多层级、多领域、多渠道、多形态的监管数据和关联数据,实现行政审批、行政处罚、监测评估信息互联互通和实时共享。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行为监管,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加强对互联网平台和企业数据行为的监管,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施风险分析和识别,完善个人信息保护,防止数据垄断和商业滥用。

专栏二  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工程

1.依托国家医学中心,统筹建设一批互联互通的重大疾病数据中心,建立主要疾病数据库和大数据分析系统,推进跨地区、跨机构信息系统互通共享。

2.将信息化纳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范围,建立远程医疗和教育平台,加快诊疗设备智能化升级改造。支持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加强智慧医院建设,保障远程医疗需要,优化服务流程,改善就医体验。

3.加强数字医共体建设。加强县域医共体建设,鼓励依托县级医院建设开发共享的影像、心电、病理诊断、医学检验等中心,加强远程医疗和信息化设备配备,与高水平省市级医院对接,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联通。在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地区,建立一体化管理运行和协同服务的信息系统,建设统一的数据库和数据交换中心,提升医共体数字化管理服务能力,实现医共体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公共卫生等业务融合集成应用,在医共体内实现就诊一码通行、服务接续、一站式结算,打造数字化智能型医共体。重点支持脱贫地区、三区三州、中央苏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地区的县级医院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配置。

(四)完善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要素体系

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创新应用和行业治理,以促进数据合规开放共享应用为主线,以提升群众获得感、提高行业治理能力、培育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为目标,丰富数据供给,提高数据质量,积极构建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要素体系,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充分释放数据价值。

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创新应用与行业治理。进一步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不断深化在行业治理、临床科研、公共卫生、智能医疗设备等领域的创新应用,积极拓展在疫情防控、监测分析、病毒溯源、物资调配等方面的应用。采取“原始数据不出域、数据可用不可见”等方式,有序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共享应用。建立健全健康医疗数据管理制度,培育健康医疗数据要素市场,激发数据要素价值,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在疾病预防、健康管理、辅助决策、药物研发、医疗保险、精准医疗、营养健康等方面产业化、规模化应用。探索建立数据价值评估体系,完善数据价值评估框架,探索建立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多元协同的健康医疗大数据共治共享机制。

强化数据全流程质控和数据治理。强化医疗卫生机构数据源头质控能力,建立覆盖业务全链条的数据采集、传输和汇聚体系,畅通数据汇聚渠道,推进数据模型设计、数据应用技术、数据质量全流程管理等能力建设,提高数据质量。加快推动卫生健康领域公共服务资源数字化供给和网络化服务,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复用。依托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创新应用示范中心,建设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目录体系,制订健康医疗大数据分类、分级、分域应用规范,形成一批健康医疗公开数据集,推动积极稳妥、安全有序共享开放。

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建设。总结推广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试点建设经验,依托京津冀、长三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黄河流域等重点区域,加强区域优化布局、集约建设和节能增效,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的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依托省级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开展区域数据中心和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建设,为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推动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建设,逐步完成健康医疗大数据全国总体战略布局。及时总结、推广、组织一批试点成效好、带动效应强的健康医疗大数据示范项目,加强标杆引领示范作用,形成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良好生态。

(五)推进数字健康融合创新发展体系

加快数字健康发展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范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卫生健康领域深度应用,进一步优化要素配置和服务供给,补齐发展短板,提升服务效率,推动健康产业转型升级。

构建数字健康战略发展新格局。加强顶层设计和机制建设,推进从生产要素到创新体系,从业态结构到组织形态,从发展理念到服务模式的全方位变革突破,进一步适应数字健康发展新趋势,对接国际标准体系,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进基础设施、法规标准、数据资源、产业发展、安全保障一体化部署,加强在前沿技术研发、数据开放共享、专业人才培养、隐私安全保护等方面前瞻性布局,健全数字健康的政策法规、伦理标准、人才队伍、数据安全等支撑体系。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联合创新、共建共享,鼓励医疗卫生机构、科研院所、企业等协同创新,加强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组织协调,共同营造数字健康良好发展生态。

重塑数字健康管理服务新模式。拓展丰富数字健康应用场景和服务空间,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新模式,提升公共资源供给效率,提高公共服务效用,优化服务流程,改善就医体验,提高群众看病就医的便捷度。发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基础性载体作用,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为城乡居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健康管理服务。拓展数字健康乡村、智慧健康养老、智慧营养膳食、在线医学教育、智慧中医药等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健康需求。

培育数字健康经济产业新业态。聚焦战略前沿推进重点领域数字健康产业发展,立足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增强产业链关键环节竞争力,完善重点产业供应链体系,加速产品和服务迭代。发展基于数字技术的健康服务,鼓励发展区域检查检验、在线健康咨询、智能慢病管理等多元化、个性化健康服务,催生一批有特色的数字健康管理服务企业。规范发展第三方机构搭建社会化行业服务平台,完善数字健康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打造创新发展的数字健康产业生态。构建数字健康科技创新体系,做大做强卫生健康软件产业,增强高性能医疗器械生产装备、医用材料的自主可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努力将数字健康产业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提升数字健康行业治理新水平。深入开展数字健康政策、数据综合治理等领域的研究,构建部门协同、资源优化、防治结合、平战一体的运行机制,以服务管理、效率提升、功能完善为导向,感知社会态势、畅通信息渠道、辅助科学决策,提升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推进政务管理服务电子化、自动化、无纸化,破除体制障碍,打破信息壁垒,逐步实现电子健康码、医保结算码、金融支付码等多码融合、业务通办,解决人民群众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问题。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监管体系,逐步实现医疗就诊记录、费用清单、电子处方、电子病历、医疗费用结算记录等有效监管,不断提升数字健康服务能力和监管水平。

专栏三  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促进工程

1.促进医学人工智能应用试点。开展医学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和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特色基地建设,促进医学影像辅助诊断、数字病理辅助诊断、电生理信号辅助诊断、临床辅助决策支持、医院智能管理、公共卫生服务等应用。

2.开展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围绕急诊救治、远程诊断、远程手术、远程重症监护、中医诊疗、医院管理、智能疾控、健康管理等重点方向,促进5G在卫生健康行业的重点应用创新。

3.开展“区块链+卫生健康”应用试点。鼓励应用区块链技术加强身份标识管理、卫生健康数据存证、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共享查阅、药械流通信息追溯、公共卫生事件数据汇聚分析、专病科研数据共享等内容,丰富区块链的应用场景。

4.推进医疗物联网应用试点。发挥物联网泛在连接、低能耗、智能感知的技术优势,围绕智慧病房、远程会诊、重大疫情防控救治等需求,优化远程医疗通信网络基础设施,重点推进智能个人定位、个人可穿戴健康智能监测、具备医疗诊断级性能的生命体征感知等终端设备应用。

5.开展医疗健康机器人应用试点。推进面向卫生健康行业的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的研制及应用,主要包括手术、护理、检查、康复、咨询、配送等医疗康复机器人及检验采样、消毒清洁、室内配送、辅助巡诊查房、重症护理辅助操作等卫生防疫机器人。

(六)拓展基层信息化保障服务体系

坚持以基层为重点,加快补齐基层医疗信息化短板,融通汇聚县域内数据,强化数据分析运用,推动基层卫生健康信息化综合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强化基层信息化便民服务。规范居民电子健康档案首页,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安全有序向个人开放,经授权开展医疗卫生服务查询和健康咨询,探索向居民提供健康画像,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应用。建立个人健康管理便民惠民服务门户,开设线上线下一体化慢病门诊,提供就诊全流程服务,加强诊后跟踪随访、双向转诊等服务。聚焦重点人群,提供线上随访、复检预约等数字化服务。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智能化设备终端及可穿戴设备,自动采集健康数据信息,减少手工填报和纸质报表,推动基层报表通过信息系统直接抓取自动生成,逐步实现基层数据采集只录一次,提供数字化签约、在线续方等线上健康管理,切实为基层减负。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居民健康素养,加强医患在线交流,密切医患关系。

强化基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依托省统筹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以实体或虚拟方式搭建县域基本医疗卫生健康数据中心,加快基层卫生健康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信息系统提档升级,推动基层数据上云。基于县域基本医疗卫生健康数据中心,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载体,围绕居民服务需求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场景,搭建区域数字家医服务平台。支撑整合式医疗的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加强基层医学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在基层的推广应用,整合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家庭医生签约、运营管理、报表统计分析及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逐步实现不同层级之间的数据互通共享。推广智能化健康管理设施,方便边远地区、卫生资源薄弱地区的患者就近自助就诊取药。

强化基层综合服务监管体系建设。建立一体化综合服务监管体系,开展分级应用,动态掌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服务、运行等基本情况,实现基层医疗行为、医疗质量和经费使用等动态监管及药械全过程追溯管理。实施基层卫生健康发展综合绩效评价,推动机构绩效考核自动化、日常化。开展区域健康数据监测、患者疾病谱与就诊流向分析,提升基层卫生治理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在省级统筹下将国家基层卫生健康综合管理平台与县域基本医疗卫生健康数据中心对接联通,建立网络直报信息系统的共享回流机制。

专栏四 基层信息化能力提升工程

1.促进基层综合服务监管数字化。落实《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试行)》,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公共卫生管理系统、人口信息系统等业务协同,实现卫生健康信息一体化管理和医疗卫生机构间数据互通共享。

2.推广智慧家医平台建设。利用区域数字家医服务平台,融合签约服务管理、健康管理、诊疗服务、满意度评价、绩效考核等功能,构建家庭医生和签约居民的数字化联系路径,形成以家庭医生和签约居民为双核心的智能化签约服务新模式

3.推进远程医疗进乡村。建设完善基层远程医疗服务网络,推进基层远程医疗门诊、健康随访、健康监测、会诊、查房等服务,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乡村及偏远地区延伸。

(七)强化卫生健康统计调查分析应用体系

坚持依法统计、应用导向、质量优先、创新发展,健全卫生健康统计调查体系,强化信息化在提升统计数据质量、推进统计数据共享应用、发挥统计监督职能等方面的作用,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统计决策支撑。

持续完善统计调查体系。推动统计工作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统计领域从医疗卫生扩展至健康服务,逐步构建涵盖卫生健康资源、医疗健康服务、公共卫生安全、居民健康水平、健康影响因素、行业综合治理、健康产业发展等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卫生健康统计调查体系,建立贯穿预防、治疗、康复、健康管理等环节的居民健康统计信息闭环。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及国家卫生健康统计网络直报系统,统筹相关数据资源,开展“一老一小”、健康预期寿命测算等常态化统计分析应用。依法制(修)订统计调查制度,规范实施国家卫生健康统计调查制度、国家中医药综合统计制度,建立健全动态调整的健康中国行动监测评估指标体系,推动落实健康中国行动监测评估和考核工作,加强生育和人口形势监测研判,加快建立健康服务业和健康产业核算机制,完善全国卫生服务统计调查及居民卫生服务监测、全民健康信息化统计调查与应用评价。

加强统计数据质量控制。认真贯彻落实《统计法》《标准化法》等法律法规及配套规范要求,完善统计数据标准制度,规范统计数据形成机制,推进卫生健康统计工作数字化转型,推动统计数据采集方式转变,增加从业务系统中直接获取统计数据的比重,提高数据准确性、时效性。建立健全科学规范、权责明晰的卫生健康统计数据质量评估和反馈机制,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统计数据质量控制方式,整合统计数据资源,加强分析应用,定期开展统计数据质量评估,推动统计数据全流程质量控制。

强化统计数据共享应用。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加快整合业务重叠、分散独立的信息系统,整合各相关部门统计调查数据,最大限度发挥统计数据分析价值。建立完善卫生健康统计信息发布机制,通过相关渠道向机构和社会公众开通查询功能,及时高效发布统计信息。制定统计信息共享管理服务规范,建立健全统计信息资源目录和共享机制,积极推动统计信息共享、交换和应用研究。推进统计数据安全有序开放,探索建立与高水平医疗卫生机构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社会第三方智库的合作机制,围绕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统计调查大数据融合应用,发挥行为分析、态势感知、预测预报、政策评价与模拟等方面辅助决策作用。

全面提升统计监督效能。加快构建系统完整、协同高效、约束有力的卫生健康统计监督体系。督导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严格执行统计调查制度,充分发挥信息化在统计监督中的作用,依法依规开展统计调查。稳定统计调查队伍,增强卫生健康统计归口管理部门及统计技术支撑机构的专业力量,为依法开展统计调查工作提供基础条件保障。

(八)夯实网络与数据安全保障体系

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完善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制度,围绕网络与数据安全全链条、全要素、全周期加强教育培训和宣贯,加大网络安全投入,切实防范化解风险,提高安全防护能力,不断完善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综合防范体系。

全面落实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相关法规标准。贯彻落实《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密码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及配套标准规范要求,履行好法律赋予的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监管权和行政执法权。在严格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及商用密码应用等基础安全保障制度的基础上,以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为重点,落实数据出境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医疗设备相关网络和数据安全监管,全面落实网络安全管理要求。研究制定卫生健康信息管理办法和相应的标准规范,对合理使用数据提供合规指南,对违规行为及时予以纠正。

完善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责任体系和管理制度。落实党委(党组)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责任制,压实主体责任,落实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强化绩效考核和评价机制。加强技术支撑机构建设,完善行业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监测、检查和通报机制,增强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应急响应能力,完善人防、物防、技防、制防、时防相关制度和措施,全面提升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管理能力。探索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试点示范,提升供应链安全管理能力。

构建卫生健康行业网络可信体系。建设一批医疗卫生机构商用密码应用示范,全面推广商用密码应用,完善卫生健康行业商用密码应用体系。建设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和患者可信数字身份管理系统,实现医患可信身份电子认证和电子签名,保证访问、处理数据的用户身份真实,确保网络行为可管、可控、可溯源。完善卫生健康行业电子认证服务体系,实现电子认证服务跨区域互信互认。

专栏五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工程

1.建设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监测预警和威胁分析平台。完善行业资产库及相关知识库,建设安全态势感知平台,结合威胁信息分析研判机制,支持威胁信息、漏洞信息与资产信息的快速匹配,提升监测预警与快速处置能力。

2.制定数据分类分级指南,确定核心数据、重要数据和一般数据目录,提出相应保护的管理要求和技术措施,提升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能力。

3.建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首席网络安全官、专职安全管理员、关键岗位人员分类培训体系,加强实战,持证上岗。

四、优先行动

遵循全民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律,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在不断夯实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服务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基础上,通过优先开展一批行动,着力在信息互通共享、健康中国建设、重点人群智能服务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全民健康信息化向数字健康跃升,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互通共享三年攻坚行动

以普及应用居民电子健康码为抓手,建立居民以身份证号码为主、其他证件号码为补充的唯一主索引,推动“一码通用”。依托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推动检查检验结果互通共享。基于省统筹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推进省级影像云存储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检查检验数据智能、高效、融合、经济的存储和传输。国家和省级建设电子病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索引库,地市级及县级建成与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相衔接的全量电子病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库,依托国家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在保障网络安全和保护个人信息的前提下,推进电子病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跨省查询。通过移动端应用,各省实现向本人提供电子病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时查询服务。

(二)健康中国建设(行动)支撑行动

健全健康中国行动统计调查制度,进一步构建全面覆盖健康中国建设、健康中国行动主要指标的健康中国监测评估指标体系。以数字赋能为抓手,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行动)监测评估、考核信息系统与全国爱国卫生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逐步实现数据跨部门、跨层级共建共享,增强数据时效性。完善健康中国监测考核和决策分析体系,开展动态监测和定期评估,探索建立健康中国行动综合指数和分类指数,及时掌握健康中国建设(行动)实施进度和成效,提升健康中国行动实施效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推动“互联网+精准健康科普”,探索建立健康科普数据平台,满足全生命周期不同人群对不同健康科普的需求。鼓励各地依托现有资源,运用新媒体,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强化家庭和高危个体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和干预。

(三)智慧医院建设示范行动

按照《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要求,加强医院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基于医院信息平台整合医院内部信息系统,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提升患者就医满意度。推进医疗数据统一管理,加快临床诊疗无纸化进程。鼓励应用临床诊疗辅助决策系统优化医疗服务场景。优化门急诊就医流程,推进院前与院内急救无缝衔接。支持各地探索建立统一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入口。推动提升中医医院智慧化水平,鼓励智慧中药房建设,提高中医药数字便民服务能力。鼓励医疗机构积极拓展智慧管理创新应用,提升医院运营管理效率,支持医疗、服务、管理、科研一体化监管。

(四)重点人群智能服务行动

以社区与家庭为基础,搭建医养康养信息化服务平台,积极构建医防融合体系,强化数字医养康养服务应用。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优化妇幼健康信息系统、人口统筹管理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全国托育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完善全国老龄健康信息管理系统,推进数据统一接入,实现业务协同、数据共享和统一监管,不断推进云上妇幼、智慧养老与智慧托育服务,建设可视化风险地图,强化重点人群和场所监测。完善全国一体化职业健康信息管理平台,推进职业健康信息化建设应用,实现职业健康信息的横向联通、上下联动和动态管理,提高职业病危害风险监测预警与智能决策的支撑能力。

(五)药品供应保障智慧监测应对行动

实施国家药品供应保障与使用评价能力提升工程,健全国家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管理平台功能,完善药品使用监测、临床综合评价和短缺药品预警信息化支撑体系。建设国家和省两级药品使用监测系统,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药品使用监测网络,加强医疗机构药品智能化监测及数据采集能力,推动实现全国二三级公立医院全覆盖和80%基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覆盖的总体目标。优化短缺药品多源信息采集和供应业务协同应用系统建设,有效提升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应对处置的综合能力,不断健全短缺药品保供稳价长效机制。以基本药物、急(抢)救药和儿童、老年人、罕见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用药为重点,健全药品供求大数据监测系统,不断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体系。建设药物政策辅助决策系统,实现药品应用编码(YPID)标准的全面推广应用和多码联动,提升药政治理数字化水平。

(六)数字公卫能力提升行动

统筹推进与相关部门信息系统联通,提高监测预警、实时分析、集中研判和辅助决策的能力。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应急指挥辅助决策体系,提升疫情应急处置能力和精准防控水平。加强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与各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及各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业务信息系统的高效对接与数据共享,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相关标准,提高医防信息融合水平。运用数字技术建设“智慧食安”,实现风险动态可视化,支撑风险预警、趋势研判和科学决策,全面提升食品安全监管和服务能力。依据全国食品污染和食源性疾病时空分布及变化规律,绘制主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风险地图,强化监测和风险预警能力,加强食品安全信息惠民服务。加强健康码标准规范使用,强化赋码和转码规则规范实施,推进互通互认、一码通行。以数字化转型打造“数智卫监”,实现风险可预警、数据可分析、监管可联动,提升事中事后监管规范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

(七)“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行动

统筹建设国家和省级中医药数据中心,加强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中医药业务平台应用与完善,强化与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互联互通。优化升级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扩大联通范围,推进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集成应用。深化数字中医药体系。鼓励地方加强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加快信息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动构建以中医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等为重点的基础数据库,推动一体化共享、一站式结算等数字化便民服务,鼓励医疗机构研发应用名老中医传承、智能辅助诊疗系统等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信息系统。

(八)数据安全能力提升行动

落实数据安全法规制度和标准,严格核心数据管控,加强重要数据保护,规范一般数据管理。加强重要数据和个人信息出境安全评估、监测和检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防止数据违规出境。建设数据安全态势感知平台,丰富技术检查监测手段,组建行业专门技术支撑机构,落实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等制度,提升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保护能力。开展行业网络安全比武竞赛、攻防演练,提升行业实战对抗能力,加强行业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推动分布式存储、多方安全计算等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安全防护。做好个人信息安全保护,重点保护大规模个人信息和敏感个人信息。加强知识普及和法规宣贯,组织教育培训,提高全行业人员网络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

坚持党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把信息化发展摆到工作全局更加突出的位置,发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决策和统筹协调作用,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将其纳入重点工作计划和列入各部门年度考核指标,形成“一盘棋”工作格局,构建数据资源一体化统筹管理体系,协调推进各项重大任务、重点工程和优先行动。

(二)完善规章制度,健全政策体系

统筹全民健康信息化制度建设,制定与发展相匹配的医学伦理、数据确权、数据交易、网络安全等规章制度,健全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政策体系,完善适应卫生健康信息化行业特点的技术创新、知识产权、数据共享、安全保障等标准规范。强化执法监督与能力建设。各地要健全投入保障机制,切实推动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队伍建设,强化人才支撑

注重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特别是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等机构在全民健康信息化工作中的智力支撑作用,加快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人才队伍培养体系。研究制定卫生健康信息化人员配备标准,突出加强数据分析、网络安全等技术人员配备。完善人才使用培训机制,针对不同层次信息化人员的岗位需求制定系列培训计划。完善专家决策咨询机制,发挥专家在前瞻性研究、信息化规划、重大项目论证、新技术应用等领域的智力支撑。鼓励各地探索建立首席信息官制度。加强对生物医学工程、医学信息技术等新专业和交叉型人才建设,营造促进实用型人才与复合型人才协调发展的政策环境,为推动全民健康信息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严格监督评估,强化任务落实

支持将医院信息化互联互通情况纳入医院绩效考核、医院等级评审等工作中,将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发展情况纳入卫生健康部门的考评范围,与经费拨付、设备配置、绩效评价和人员考核相结合。要加强调查研究,督促指导信息化工程与重点任务的实施,分析研判风险,及时解决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存在的问题,适时发布年度发展报告,切实抓好规划落地落实。

(五)深化国际交流,实现共赢发展

坚持安全发展、协同共进的原则,参与全球数字健康国际合作,加强与多双边平台机制的对接,深化与国际组织、产业联盟和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推广数字健康相关技术、产品、标准、服务、规则和共识,注重对国际卫生健康信息化应用标准的跟踪、评估和转化,推动我国自主技术与全球同步发展,探索国际健康医疗发展合作新模式,不断提升我国全民健康信息化应用水平、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1. 基本命令

uname -m 显示机器的处理器架构
uname -r 显示正在使用的内核版本
dmidecode -q 显示硬件系统部件(SMBIOS / DMI)
hdparm -i /dev/hda 罗列一个磁盘的架构特性
hdparm -tT /dev/sda 在磁盘上执行测试性读取操作系统信息
arch 显示机器的处理器架构
uname -m 显示机器的处理器架构
uname -r 显示正在使用的内核版本
dmidecode -q 显示硬件系统部件 - (SMBIOS / DMI)
hdparm -i /dev/hda 罗列一个磁盘的架构特性
hdparm -tT /dev/sda 在磁盘上执行测试性读取操作
cat /proc/cpuinfo 显示CPU info的信息
cat /proc/interrupts 显示中断
cat /proc/meminfo 校验内存使用
cat /proc/swaps 显示哪些swap被使用
cat /proc/version 显示内核的版本
cat /proc/net/dev 显示网络适配器及统计
cat /proc/mounts 显示已加载的文件系统
lspci -tv 罗列 PCI 设备
lsusb -tv 显示 USB 设备
date 显示系统日期
cal 2007 显示2007年的日历表
date 041217002007.00 设置日期和时间 - 月日时分年.秒
clock -w 将时间修改保存到 BIOS

2. 关机

shutdown -h now 关闭系统

(1)init 0 关闭系统
(2)telinit 0 关闭系统
(3)shutdown -h hours:minutes & 按预定时间关闭系统s
hutdown -c 取消按预定时间关闭系统
shutdown -r now 重启(1)reboot 重启(2)logout 注销

3. 文件和目录

cd /home 
进入 '/ home' 目录'
cd .. 返回上一级目录
cd ../.. 返回上两级目录
cd 进入个人的主目录
cd ~user1 进入个人的主目录
cd - 返回上次所在的目录
pwd 显示工作路径
ls 查看目录中的文件
ls -F 查看目录中的文件
ls -l 显示文件和目录的详细资料
ls -a 显示隐藏文件
ls [0-9] 显示包含数字的文件名和目录名
tree 显示文件和目录由根目录开始的树形结构
(1)lstree 显示文件和目录由根目录开始的树形结构
(2)mkdir dir1 创建一个叫做 'dir1' 的目录'mkdir dir1 dir2 同时创建两个目录mkdir -p /tmp/dir1/dir2 创建一个目录树rm -f file1 删除一个叫做 'file1' 的文件'rmdir dir1 删除一个叫做 'dir1' 的目录'rm -rf dir1 删除一个叫做 'dir1' 的目录并同时删除其内容rm -rf dir1 dir2 同时删除两个目录及它们的内容mv dir1 new_dir 重命名/移动 一个目录cp file1 file2 复制一个文件cp dir/ . 复制一个目录下的所有文件到当前工作目录cp -a /tmp/dir1 . 复制一个目录到当前工作目录cp -a dir1 dir2 复制一个目录ln -s file1 lnk1 创建一个指向文件或目录的软链接ln file1 lnk1 创建一个指向文件或目录的物理链接touch -t 0712250000 file1 修改一个文件或目录的时间戳 - (YYMMDDhhmm)file file1 outputs the mime type of the file as texticonv -l 列出已知的编码iconv -f fromEncoding -t toEncoding inputFile > outputFile creates a new from the given input file by assuming it is encoded in fromEncoding and converting it to toEncoding.find . -maxdepth 1 -name .jpg -print -exec convert "{}" -resize 80x60 "thumbs/{}" \; batch resize files in the current directory and send them to a thumbnails directory (requires convert from Imagemagick)
<hr/>

4. 文件搜索

find / -name file1 从 '/' 开始进入根文件系统搜索文件和目录
find / -user user1 搜索属于用户 'user1' 的文件和目录
find /home/user1 -name *.bin 在目录 '/ home/user1' 中搜索带有'.bin' 结尾的文件
find /usr/bin -type f -atime +100 搜索在过去100天内未被使用过的执行文件
find /usr/bin -type f -mtime -10 搜索在10天内被创建或者修改过的文件
find / -name *.rpm -exec chmod 755 '{}' \; 搜索以 '.rpm' 结尾的文件并定义其权限
find / -xdev -name *.rpm 搜索以 '.rpm' 结尾的文件,忽略光驱、捷盘等可移动设备
locate *.ps 寻找以 '.ps' 结尾的文件 - 先运行 'updatedb' 命令
whereis halt 显示一个二进制文件、源码或man的位置which halt 显示一个二进制文件或可执行文件的完整路径

5. 挂载一个文件系统

mount /dev/hda2 /mnt/hda2 挂载一个叫做hda2的盘 - 确定目录 '/ mnt/hda2' 已经存在umount /dev/hda2 卸载一个叫做hda2的盘 - 先从挂载点 '/ mnt/hda2' 退出fuser -km /mnt/hda2 当设备繁忙时强制卸载umount -n /mnt/hda2 运行卸载操作而不写入 /etc/mtab 文件- 当文件为只读或当磁盘写满时非常有用mount /dev/fd0 /mnt/floppy 挂载一个软盘mount /dev/cdrom /mnt/cdrom 挂载一个cdrom或dvdrommount /dev/hdc /mnt/cdrecorder 挂载一个cdrw或dvdrommount /dev/hdb /mnt/cdrecorder 挂载一个cdrw或dvdrommount -o loop file.iso /mnt/cdrom 挂载一个文件或ISO镜像文件mount -t vfat /dev/hda5 /mnt/hda5 挂载一个Windows FAT32文件系统mount /dev/sda1 /mnt/usbdisk 挂载一个usb 捷盘或闪存设备mount -t smbfs -o username=user,password=pass //WinClient/share /mnt/share 挂载一个windows网络共享

6. 磁盘空间

df -h 显示已经挂载的分区列表
ls -lSr |more 以尺寸大小排列文件和目录
du -sh dir1 估算目录 'dir1' 已经使用的磁盘空间'
du -sk * | sort -rn 以容量大小为依据依次显示文件和目录的大小
rpm -q -a --qf '%10{SIZE}t%{NAME}n' | sort -k1,1n 以大小为依据依次显示已安装的rpm包所使用的空间 (fedora, redhat类系统)
dpkg-query -W -f='${Installed-Size;10}t${Package}n' | sort -k1,1n 以大小为依据显示已安装的deb包所使用的空间 (ubuntu, debian类系统)

7. 用户和群组

groupadd group_name 创建一个新用户组
groupdel group_name 删除一个用户组
groupmod -n new_group_name old_group_name 重命名一个用户组
useradd -c "Name Surname " -g admin -d /home/user1 -s /bin/bash user1 创建一个属于 "admin" 用户组的用户
useradd user1 创建一个新用户
userdel -r user1 删除一个用户 ( '-r' 排除主目录)
usermod -c "User FTP" -g system -d /ftp/user1 -s /bin/nologin user1 修改用户属性passwd 修改口令passwd user1 修改一个用户的口令 (只允许root执行)chage -E 2005-12-31 user1 设置用户口令的失效期限pwck 检查 '/etc/passwd' 的文件格式和语法修正以及存在的用户grpck 检查 '/etc/passwd' 的文件格式和语法修正以及存在的群组
newgrp group_name 登陆进一个新的群组以改变新创建文件的预设群组

8. 文件的权限 使用 “+” 设置权限,使用 “-” 用于取消

ls -lh 显示权限ls /tmp | pr -T5 -W$COLUMNS 将终端划分成5栏显示chmod ugo+rwx directory1 设置目录的所有人(u)、群组(g)以及其他人(o)以读(r )、写(w)和执行(x)的权限chmod go-rwx directory1 删除群组(g)与其他人(o)对目录的读写执行权限chown user1 file1 改变一个文件的所有人属性chown -R user1 directory1 改变一个目录的所有人属性并同时改变改目录下所有文件的属性chgrp group1 file1 改变文件的群组chown user1:group1 file1 改变一个文件的所有人和群组属性find / -perm -u+s 罗列一个系统中所有使用了SUID控制的文件chmod u+s /bin/file1 设置一个二进制文件的 SUID 位 - 运行该文件的用户也被赋予和所有者同样的权限chmod u-s /bin/file1 禁用一个二进制文件的 SUID位chmod g+s /home/public 设置一个目录的SGID 位 - 类似SUID ,不过这是针对目录的chmod g-s /home/public 禁用一个目录的 SGID 位chmod o+t /home/public 设置一个文件的 STIKY 位 - 只允许合法所有人删除文件chmod o-t /home/public 禁用一个目录的 STIKY 位chmod +x 文件路径 为所有者、所属组和其他用户添加执行的权限chmod -x 文件路径 为所有者、所属组和其他用户删除执行的权限chmod u+x 文件路径 为所有者添加执行的权限chmod g+x 文件路径 为所属组添加执行的权限chmod o+x 文件路径 为其他用户添加执行的权限chmod ug+x 文件路径 为所有者、所属组添加执行的权限chmod =wx 文件路径 为所有者、所属组和其他用户添加写、执行的权限,取消读权限chmod ug=wx 文件路径 为所有者、所属组添加写、执行的权限,取消读权限

9. 文件的特殊属性 ,使用 “+” 设置权限,使用 “-” 用于取消

chattr +a file1 只允许以追加方式读写文件chattr +c file1 允许这个文件能被内核自动压缩/解压chattr +d file1 在进行文件系统备份时,dump程序将忽略这个文件chattr +i file1 设置成不可变的文件,不能被删除、修改、重命名或者链接chattr +s file1 允许一个文件被安全地删除chattr +S file1 一旦应用程序对这个文件执行了写操作,使系统立刻把修改的结果写到磁盘chattr +u file1 若文件被删除,系统会允许你在以后恢复这个被删除的文件lsattr 显示特殊的属性

10. 打包和压缩文件

bunzip2 file1.bz2 解压一个叫做 'file1.bz2'的文件bzip2 file1 压缩一个叫做 'file1' 的文件gunzip file1.gz 解压一个叫做 'file1.gz'的文件gzip file1 压缩一个叫做 'file1'的文件gzip -9 file1 最大程度压缩rar a file1.rar test_file 创建一个叫做 'file1.rar' 的包rar a file1.rar file1 file2 dir1 同时压缩 'file1', 'file2' 以及目录 'dir1'rar x file1.rar 解压rar包unrar x file1.rar 解压rar包tar -cvf archive.tar file1 创建一个非压缩的 tarballtar -cvf archive.tar file1 file2 dir1 创建一个包含了 'file1', 'file2' 以及 'dir1'的档案文件tar -tf archive.tar 显示一个包中的内容tar -xvf archive.tar 释放一个包tar -xvf archive.tar -C /tmp 将压缩包释放到 /tmp目录下tar -cvfj archive.tar.bz2 dir1 创建一个bzip2格式的压缩包tar -xvfj archive.tar.bz2 解压一个bzip2格式的压缩包tar -cvfz archive.tar.gz dir1 创建一个gzip格式的压缩包tar -xvfz archive.tar.gz 解压一个gzip格式的压缩包zip file1.zip file1 创建一个zip格式的压缩包zip -r file1.zip file1 file2 dir1 将几个文件和目录同时压缩成一个zip格式的压缩包unzip file1.zip 解压一个zip格式压缩包

11. RPM 包

rpm -ivh package.rpm 安装一个rpm包rpm -ivh --nodeeps package.rpm 安装一个rpm包而忽略依赖关系警告rpm -U package.rpm 更新一个rpm包但不改变其配置文件rpm -F package.rpm 更新一个确定已经安装的rpm包rpm -e package_name.rpm 删除一个rpm包rpm -qa 显示系统中所有已经安装的rpm包rpm -qa | grep httpd 显示所有名称中包含 "httpd" 字样的rpm包rpm -qi package_name 获取一个已安装包的特殊信息rpm -qg "System Environment/Daemons" 显示一个组件的rpm包rpm -ql package_name 显示一个已经安装的rpm包提供的文件列表rpm -qc package_name 显示一个已经安装的rpm包提供的配置文件列表rpm -q package_name --whatrequires 显示与一个rpm包存在依赖关系的列表rpm -q package_name --whatprovides 显示一个rpm包所占的体积rpm -q package_name --scripts 显示在安装/删除期间所执行的脚本lrpm -q package_name --changelog 显示一个rpm包的修改历史rpm -qf /etc/httpd/conf/httpd.conf 确认所给的文件由哪个rpm包所提供rpm -qp package.rpm -l 显示由一个尚未安装的rpm包提供的文件列表rpm --import /media/cdrom/RPM-GPG-KEY 导入公钥数字证书rpm --checksig package.rpm 确认一个rpm包的完整性rpm -qa gpg-pubkey 确认已安装的所有rpm包的完整性rpm -V package_name 检查文件尺寸、 许可、类型、所有者、群组、MD5检查以及最后修改时间rpm -Va 检查系统中所有已安装的rpm包- 小心使用rpm -Vp package.rpm 确认一个rpm包还未安装rpm2cpio package.rpm | cpio --extract --make-directories bin 从一个rpm包运行可执行文件rpm -ivh /usr/src/redhat/RPMS/arch/package.rpm 从一个rpm源码安装一个构建好的包rpmbuild --rebuild package_name.src.rpm 从一个rpm源码构建一个 rpm 包

12. YUM 软件包升级器

yum install package_name 下载并安装一个rpm包yum localinstall package_name.rpm 将安装一个rpm包,使用你自己的软件仓库为你解决所有依赖关系yum update package_name.rpm 更新当前系统中所有安装的rpm包yum update package_name 更新一个rpm包yum remove package_name 删除一个rpm包yum list 列出当前系统中安装的所有包yum search package_name 在rpm仓库中搜寻软件包yum clean packages 清理rpm缓存删除下载的包yum clean headers 删除所有头文件yum clean all 删除所有缓存的包和头文件

13. deb 包

dpkg -i package.deb 安装/更新一个 deb 包
dpkg -r package_name 从系统删除一个 deb 包
dpkg -l 显示系统中所有已经安装的 deb 包
dpkg -l | grep httpd 显示所有名称中包含 "httpd" 字样的deb包
dpkg -s package_name 获得已经安装在系统中一个特殊包的信息
dpkg -L package_name 显示系统中已经安装的一个deb包所提供的文件列表
dpkg --contents package.deb 显示尚未安装的一个包所提供的文件列表dpkg -S /bin/ping 确认所给的文件由哪个deb包提供
APT 软件工具 (Debian, Ubuntu 以及类似系统)
apt-get install package_name 安装/更新一个 deb 包
apt-cdrom install package_name 从光盘安装/更新一个 deb 包
apt-get update 升级列表中的软件包
apt-get upgrade 升级所有已安装的软件
apt-get remove package_name 从系统删除一个deb包
apt-get check 确认依赖的软件仓库正确
apt-get clean 从下载的软件包中清理缓存
apt-cache search searched-package 返回包含所要搜索字符串的软件包名称

14. 查看文件内容

cat file1 从第一个字节开始正向查看文件的内容tac file1 从最后一行开始反向查看一个文件的内容more file1 查看一个长文件的内容less file1 类似于 'more' 命令,但是它允许在文件中和正向操作一样的反向操作head -2 file1 查看一个文件的前两行tail -2 file1 查看一个文件的最后两行tail -f /var/log/messages 实时查看被添加到一个文件中的内容

15. 文本处理

cat file1 file2 ... | command <> file1_in.txt_or_file1_out.txt general syntax for text manipulation using PIPE, STDIN and STDOUT
cat file1 | command( sed, grep, awk, grep, etc...) > result.txt 合并一个文件的详细说明文本,并将简介写入一个新文件中
cat file1 | command( sed, grep, awk, grep, etc...) >> result.txt 合并一个文件的详细说明文本,并将简介写入一个已有的文件中grep Aug /var/log/messages 在文件 '/var/log/messages'中查找关键词"Aug"grep ^Aug /var/log/messages 在文件 '/var/log/messages'中查找以"Aug"开始的词汇grep [0-9] /var/log/messages 选择 '/var/log/messages' 文件中所有包含数字的行grep Aug -R /var/log/* 在目录 '/var/log' 及随后的目录中搜索字符串"Aug"sed 's/stringa1/stringa2/g' example.txt 将example.txt文件中的 "string1" 替换成 "string2"sed '/^$/d' example.txt 从example.txt文件中删除所有空白行
sed '/ *#/d; /^$/d' example.txt 从example.txt文件中删除所有注释和空白行
echo 'esempio' | tr '[:lower:]' '[:upper:]' 合并上下单元格内容
sed -e '1d' result.txt 从文件example.txt 中排除第一行
sed -n '/stringa1/p' 查看只包含词汇 "string1"的行
sed -e 's/ *$//' example.txt 删除每一行最后的空白字符
sed -e 's/stringa1//g' example.txt 从文档中只删除词汇 "string1" 并保留剩余全部
sed -n '1,5p;5q' example.txt 查看从第一行到第5行内容
sed -n '5p;5q' example.txt 查看第5行
sed -e 's/00*/0/g' example.txt 用单个零替换多个零
cat -n file1 标示文件的行数
cat example.txt | awk 'NR%2==1' 删除example.txt文件中的所有偶数行
echo a b c | awk '{print $1}' 查看一行第一栏
echo a b c | awk '{print $1,$3}' 查看一行的第一和第三栏
paste file1 file2 合并两个文件或两栏的内容
paste -d '+' file1 file2 合并两个文件或两栏的内容,中间用"+"区分sort file1 file2 排序两个文件的内容sort file1 file2 | uniq 取出两个文件的并集(重复的行只保留一份)sort file1 file2 | uniq -u 删除交集,留下其他的行sort file1 file2 | uniq -d 取出两个文件的交集(只留下同时存在于两个文件中的文件)
comm -1 file1 file2 比较两个文件的内容只删除 'file1' 所包含的内容
comm -2 file1 file2 比较两个文件的内容只删除 'file2' 所包含的内容
comm -3 file1 file2 比较两个文件的内容只删除两个文件共有的部分

16. 字符设置和文件格式转换

dos2unix filedos.txt fileunix.txt 将一个文本文件的格式从MSDOS转换成UNIXunix2dos fileunix.txt filedos.txt 将一个文本文件的格式从UNIX转换成MSDOSrecode ..HTML < page.txt > page.html 将一个文本文件转换成htmlrecode -l | more 显示所有允许的转换格式

17. 文件系统分析

badblocks -v /dev/hda1 检查磁盘hda1上的坏磁块
fsck /dev/hda1 修复/检查hda1磁盘上linux文件系统的完整性
fsck.ext2 /dev/hda1 修复/检查hda1磁盘上ext2文件系统的完整性
e2fsck /dev/hda1 修复/检查hda1磁盘上ext2文件系统的完整性
e2fsck -j /dev/hda1 修复/检查hda1磁盘上ext3文件系统的完整性
fsck.ext3 /dev/hda1 修复/检查hda1磁盘上ext3文件系统的完整性
fsck.vfat /dev/hda1 修复/检查hda1磁盘上fat文件系统的完整性
fsck.msdos /dev/hda1 修复/检查hda1磁盘上dos文件系统的完整性
dosfsck /dev/hda1 修复/检查hda1磁盘上dos文件系统的完整性

18. 初始化一个文件系统

mkfs /dev/hda1 在hda1分区创建一个文件系统mke2fs /dev/hda1 在hda1分区创建一个linux ext2的文件系统mke2fs -j /dev/hda1 在hda1分区创建一个linux ext3(日志型)的文件系统mkfs -t vfat 32 -F /dev/hda1 创建一个 FAT32 文件系统fdformat -n /dev/fd0 格式化一个软盘mkswap /dev/hda3 创建一个swap文件系统

19. SWAP 文件系统

mkswap /dev/hda3 创建一个swap文件系统swapon /dev/hda3 启用一个新的swap文件系统swapon /dev/hda2 /dev/hdb3 启用两个swap分区

20. 备份

dump -0aj -f /tmp/home0.bak /home 制作一个 '/home' 目录的完整备份
dump -1aj -f /tmp/home0.bak /home 制作一个 '/home' 目录的交互式备份
restore -if /tmp/home0.bak 还原一个交互式备份
rsync -rogpav --delete /home /tmp 同步两边的目录
rsync -rogpav -e ssh --delete /home ip_address:/tmp 通过SSH通道rsync
rsync -az -e ssh --delete ip_addr:/home/public /home/local 通过ssh和压缩将一个远程目录同步到本地目录
rsync -az -e ssh --delete /home/local ip_addr:/home/public 通过ssh和压缩将本地目录同步到远程目录
dd bs=1M if=/dev/hda | gzip | ssh user@ip_addr 'dd of=hda.gz' 通过ssh在远程主机上执行一次备份本地磁盘的操作
dd if=/dev/sda of=/tmp/file1 备份磁盘内容到一个文件
tar -Puf backup.tar /home/user 执行一次对 '/home/user' 目录的交互式备份操作
( cd /tmp/local/ && tar c . ) | ssh -C user@ip_addr 'cd /home/share/ && tar x -p' 通过ssh在远程目录中复制一个目录内容
( tar c /home ) | ssh -C user@ip_addr 'cd /home/backup-home && tar x -p' 通过ssh在远程目录中复制一个本地目录
tar cf - . | (cd /tmp/backup ; tar xf - ) 本地将一个目录复制到另一个地方,保留原有权限及链接
find /home/user1 -name '*.txt' | xargs cp -av --target-directory=/home/backup/ --parents 从一个目录查找并复制所有以 '.txt' 结尾的文件到另一个目录
find /var/log -name '*.log' | tar cv --files-from=- | bzip2 > log.tar.bz2 查找所有以 '.log' 结尾的文件并做成一个bzip包
dd if=/dev/hda of=/dev/fd0 bs=512 count=1 做一个将 MBR (Master Boot Record)内容复制到软盘的动作
dd if=/dev/fd0 of=/dev/hda bs=512 count=1 从已经保存到软盘的备份中恢复MBR内容

21. 光盘

cdrecord -v gracetime=2 dev=/dev/cdrom -eject blank=fast -force 清空一个可复写的光盘内容mkisofs /dev/cdrom > cd.iso 在磁盘上创建一个光盘的iso镜像文件mkisofs /dev/cdrom | gzip > cd_iso.gz 在磁盘上创建一个压缩了的光盘iso镜像文件mkisofs -J -allow-leading-dots -R -V "Label CD" -iso-level 4 -o ./cd.iso data_cd 创建一个目录的iso镜像文件cdrecord -v dev=/dev/cdrom cd.iso 刻录一个ISO镜像文件gzip -dc cd_iso.gz | cdrecord dev=/dev/cdrom - 刻录一个压缩了的ISO镜像文件mount -o loop cd.iso /mnt/iso 挂载一个ISO镜像文件cd-paranoia -B 从一个CD光盘转录音轨到 wav 文件中cd-paranoia -- "-3" 从一个CD光盘转录音轨到 wav 文件中(参数-3)cdrecord --scanbus 扫描总线以识别scsi通道dd if=/dev/hdc | md5sum 校验一个设备的md5sum编码,例如一张 CD

22. 网络(以太网和 WIFI 无线)

ifconfig eth0 显示一个以太网卡的配置
ifup eth0 启用一个 'eth0' 网络设备
ifdown eth0 禁用一个 'eth0' 网络设备
ifconfig eth0 192.168.1.1 netmask 255.255.255.0 控制IP地址
ifconfig eth0 promisc 设置 'eth0' 成混杂模式以嗅探数据包 (sniffing)
dhclient eth0 以dhcp模式启用 'eth0'
route -n show routing tableroute add -net 0/0 gw IP_Gateway configura default gateway
route add -net 192.168.0.0 netmask 255.255.0.0 gw 192.168.1.1 configure static route to reach network '192.168.0.0/16'route del 0/0 gw IP_gateway remove static route
echo "1" > /proc/sys/net/ipv4/ip_forward activate ip routing
hostname show hostname of systemhost www.example.com lookup hostname to resolve name to ip address and viceversa(1)
nslookup www.example.com lookup hostname to resolve name to ip address and viceversa(2)
ip link show show link status of all interfaces
mii-tool eth0 show link status of 'eth0'ethtool eth0 show statistics of network card 'eth0'netstat -tup show all active network connections and their PID
netstat -tupl show all network services listening on the system and their PID
tcpdump tcp port 80 show all HTTP traffic
iwlist scan show wireless networks
iwconfig eth1 show configuration of a wireless network card
hostname show hostname
host www.example.com lookup hostname to resolve name to ip address and viceversa
nslookup www.example.com lookup hostname to resolve name to ip address and viceversa
whois www.example.com lookup on Whois database

23. 列出目录内容

ls -a:显示所有文件(包括隐藏文件);ls -l:显示详细信息;ls -R:递归显示子目录结构;ls -ld:显示目录和链接信息;ctrl+r:历史记录中所搜命令(输入命令中的任意一个字符);Linux中以.开头的文件是隐藏文件;pwd:显示当前目录

24. 查看文件的类型

file:查看文件的类型

25. 复制文件目录

  1. cp:复制文件和目录 cp 源文件(文件夹)目标文件(文件夹)

常用参数:-r: 递归复制整个目录树;-v:显示详细信息;

复制文件夹时要在 cp 命令后面加一个 - r 参数:

如:cp -r 源文件夹 目标文件夹

  1. touch+ 文件名:当文件不存在的时候,创建相应的文件;当文件存在的时候,修改文件的创建时间。

功能:生成一个空文件或修改文件的存取 / 修改的时间记录值。

touch :将当前下的文件时间修改为系统的当前时间

touch –d 20040210 test:将 test 文件的日期改为 20040210

touch abc :若 abc 文件存在,则修改为系统的当前时间;若不存在,则生成一个为当前时间的空文件

  1. mv 文件 目标目录:移动或重命名文件或目录(如果指定文件名,则可以重命名文件)。可以将文件及目录移到另一目录下,或更改文件及目录的名称。

格式为:mv [参数]< 源文件或目录 > < 目标文件或目录 >

mva.txt ../:将 a.txt 文件移动上层目录

mv a.txt b.txt:将 a.txt 改名为 b.txt

mvdir2 ../:将 dir2 目录上移一层

  1. rm:删除文件;

常用参数:-i:交互式 -r:递归的删除包括目录中的所有内容

  1. mkdir + 文件夹名称:创建文件夹;

  2. rm -r + 文件夹名称:删除文件夹(空文件夹和非空文件夹都可删除)

rmdir 文件夹名称:删除文件夹(只能删除空文件夹)

  1. mkdir -p dir1/dir2 :在当前目录下创建 dir1 目录,并在 dir1 目录下创建 dir2 目录, 也就是连续创建两个目录(dir1 / 和 dir1/dir2)

  2. rmdir –p dir1/dir2:删除 dir1 下的 dir2 目录,若 dir1 目录为空也删除它

  3. rm :删除当前目录下的所有文件

  4. -f 参数:强迫删除文件 rm –f.txt:强迫删除所有以后缀名为 txt 文件

  5. -i 参数:删除文件时询问

    rm –i   :删除当前目录下的所有文件会有如下提示:rm:backup:is a directory    遇到目录会略过rm: remove ‘myfiles.txt’ ? Y删除文件时会询问,可按 Y 或 N 键表示允许或拒绝删除文件
  6. -r 参数:递归删除(连子目录一同删除,这是一个相当常用的参数)

    rm  -r test :删除 test 目录(含 test 目录下所有文件和子目录)
    rm  -r  *:删除所有文件(含当前目录所有文件、所有子目录和子目录下的文件) 一般在删除目录时 r 和 f 一起用,避免麻烦
    rm  -rf test :强行删除、不加询问
  7. grep:功能:在文件中搜索匹配的字符并进行输出

    格式:grep[参数] < 要找的字串 > < 要寻找字 串的源文件 >greplinux test.txt:搜索 test.txt 文件中字符串 linux 并输出
  8. ln 命令:功能:在文件和目录之间建立链接

格式:ln [参数] < 源文件或目录 > < 目标文件或目录 >

链接分 “软链接” 和 “硬链接”

1. 软链接:

ln–s /usr/share/do doc :创建一个链接文件 doc, 并指向目录 /usr/share/do

2. 硬链接:

ln /usr/share/test hard:创建一个硬链接文件 hard,这时对于 test 文件对应 的存储区域来说,又多了一个文件指向它

26. 系统常用命令

  1. 显示命令

date: 查看或设置当前系统的时间:格式化显示时间:+% Y--% m--% d;

date -s: 设置当前系统的时间

hwclock (clock):显示硬件时钟时间 (需要管理员权限);

cal:查看日历

格式 cal [参数] 月年

cal:显示当月的日历 cal4 2004 :显示 2004 年 4 月的日历

cal- y 2003:显示 2003 年的日历

uptime:查看系统运行时间

  1. 输出查看命令

echo:显示输入的内容 追加文件 echo "liuyazhuang" >> liuyazhuang.txt

cat:显示文件内容,也可以将数个文件合并成一个文件。

格式:格式:cat [参数]< 文件名 >

cat test.txt:显示 test.txt 文件内容

cat test.txt | more :逐页显示 test.txt 文件中的内容

cat test.txt >> test1.txt :将 test.txt 的内容附加到 test1.txt 文件之后

cat test.txt test2.txt >readme.txt : 将 test.txt 和 test2.txt 文件合并成 readme.txt 文件

head: 显示文件的头几行(默认 10 行) -n: 指定显示的行数格式:head -n 文件名

tail:显示文件的末尾几行(默认 10 行)-n:指定显示的行数 -f:追踪显示文件更新 (一般用于查看日志,命令不会退出,而是持续显示新加入的内容)

格式:格式:tail [参数]< 文件名 >

tail-10 /etc/passwd :显示 /etc/passwd/ 文件的倒数 10 行内容

tail+10 /etc/passwd :显示 /etc/passwd/ 文件从第 10 行开始到末尾的内容

more:用于翻页显示文件内容(只能向下翻页)

more 命令是一般用于要显示的内容会超过一个画面长度的情况。为了避免画 面显示时瞬间就闪过去,用户可以使用 more 命令,让画面在显示满一页时暂停,此时可按空格健继续显示下一个画面,或按 Q 键停止显示。

ls -al |more:以长格形式显示 etc 目录下的文件列表,显示满一个画面便暂停,可 按空格键继续显示下一画面,或按 Q 键跳离

less:翻页显示文件内容(带上下翻页)按下上键分页,按 q 退出、‘

less 命令的用法与 more 命令类似,也可以用来浏览超过一页的文件。所不同 的是 less 命令除了可以按空格键向下显示文件外,还可以利用上下键来卷动文件。当要结束浏览时,只要在 less 命令的提示符 “:” 下按 Q 键即可。

ls -al | less:以长格形式列出 /etc 目录中所有的内容。用户可按上下键浏览或按 Q 键跳离

  1. 查看硬件信息

Ispci:查看 PCI 设备 -v:查看详细信息

Isusb:查看 USB 设备 -v:查看详细信息

Ismod:查看加载的模块 (驱动)

  1. 关机、重启

shutdown 关闭、重启计算机

shutdown [关机、重启] 时间 -h 关闭计算机 -r:重启计算机

如:立即关机:shutdown -h now

10 分钟后关机:shutdown -h +10

23:30 分关机:shutdown -h 23:30

立即重启:shutdown -r now

poweroff:立即关闭计算机

reboot:立即重启计算机

  1. 归档、压缩

zip: 压缩文件 zip liuyazhuang.zip myfile 格式为:“zip 压缩后的 zip 文件文件名”

unzip:解压文件 unzip liuyazhuang.zip

gzip:压缩文件 gzip 文件名

tar:归档文件

tar -cvf out.tar liuyazhuang 打包一个归档(将文件 "liuyazhuang" 打包成一个归档)

tar -xvf liuyazhuang.tar 释放一个归档(释放 liuyazhuang.tar 归档)

tar -cvzf backup.tar.gz/etc

-z 参数将归档后的归档文件进行 gzip 压缩以减少大小。

-c:创建一个新 tar 文件

-v:显示运行过程的信息

-f:指定文件名

-z:调用 gzip 压缩命令进行压缩

-t:查看压缩文件的内容

-x:解开 tar 文件

tar -cvf test.tar :将所有文件打包成 test.tar, 扩展名.tar 需自行加上

tar -zcvf test.tar.gz :将所有文件打包成 test.tar, 再用 gzip 命令压缩

tar -tf test.tar :查看 test.tar 文件中包括了哪些文件

tar -xvf test.tar 将 test.tar 解开

tar -zxvf foo.tar.gz 解压缩

gzip 各 gunzip 命令

gziptest.txt :压缩文件时,不需要任何参数

gizp–l test.txt.gz:显示压缩率

  1. 查找

locate:快速查找文件、文件夹:locate keyword

此命令需要预先建立数据库,数据库默认每天更新一次,可用 updatedb 命令手工建立、更新数据库。欢迎关注我们,公号终码一生。

find 查找位置查找参数

如:

find . -name liuyazhuang 查找当前目录下名称中含有 "liuyazhuang" 的文件

find /-name .conf 查找根目录下(整个硬盘)下后缀为.conf 的文件

find /-perm 777 查找所有权限是 777 的文件

find /-type d 返回根目录下所有的目录

find . -name "a"-exec ls -l {} ;

find 功能:用来寻找文件或目录。

格式:find [<路径>] [匹配条件]

find /-name httpd.conf 搜索系统根目录下名为 httpd.conf 的文件

  1. ctrl+c : 终止当前的命令

  2. who 或 w 命令

功能:查看当前系统中有哪些用户登录

格式:who/w [参数]

  1. dmesg 命令

功能:显示系统诊断信息、操作系统版本号、物理内存的大小以及其它信息

10、df 命令

功能:用于查看文件系统的各个分区的占用情况

11、du 命令

功能:查看某个目录中各级子目录所使用的硬盘空间数

格式:du [参数] < 目录名 >

12、free 命令

功能:用于查看系统内存,虚拟内存(交换空间)的大小占用情况

27. VIM

VIM 是一款功能强大的命令行文本编辑器,在 Linux 中通过 vim 命令可以启动 vim 编辑器。

一般使用 vim + 目标文件路径 的形式使用 vim

如果目标文件存在,则 vim 打开目标文件,如果目标文件不存在,则 vim 新建并打开该文件

:q:退出 vim 编辑器

VIM 模式

vim 拥有三种模式:

(1)命令模式(常规模式)

vim 启动后,默认进入命令模式,任何模式都可以通过 esc 键回到命令模式(可以多按几次),命令模式下可以键入不同的命令完成选择、复制、粘贴、撤销等操作。

命名模式常用命令如下:

i : 在光标前插入文本;o:在当前行的下面插入新行;dd:删除整行;yy:将当前行的内容放入缓冲区(复制当前行)n+yy :将 n 行的内容放入缓冲区(复制 n 行)p:将缓冲区中的文本放入光标后(粘贴)u:撤销上一个操作r:替换当前字符/ 查找关键字

(2)插入模式

在命令模式下按 "i" 键,即可进入插入模式,在插入模式可以输入编辑文本内容,使用 esc 键可以返回命令模式。

(3)ex 模式

在命令模式中按 ":" 键可以进入 ex 模式,光标会移动到底部,在这里可以保存修改或退出 vim.<br/>ext 模式常用命令如下:

:w :保存当前的修改:q :退出:q! :强制退出,保存修改:x :保存并退出,相当于:wq:set number 显示行号
:! 系统命令 执行一个系统命令并显示结果:sh :切换到命令行,使用 ctrl+d 切换回 vim

28. 软件包管理命令 (RPM)

1、软件包的安装

使用 RPM 命令的安装模式可以将软件包内所有的组件放到系统中的正确路径,安装软件包的命令是:rpm –ivh wu-ftpd-2.6.2-8.i386.rpm

i:作用 rpm 的安装模式 v: 校验文件信息 h: 以#号显示安装进度

2、软件包的删除

删除模式会将指定软件包的内容全部删除,但并不包括已更改过的配置文件,删除 RPM 软件包的命令如下:rpm –e wu-ftpd

注意:这里必须使用软件名 “wu-ftpd” 或”wu-ftpd-2.6.2-8 而不是使用当初安装时的软件包名.wu-ftpd-2.6.2-8.i386.rpm

3、软件包升级

升级模式会安装用户所指定的更新版本,并删除已安装在系统中的相同软件包,升级软件包命令如下:rpm –Uvh wu-ftpd-2.6.2-8.i386.rpm –Uvh:升级参数

4、软件包更新

更新模式下,rpm 命令会检查在命令行中所指定的软件包是否比系统中原有的软件 包更新。如果情况属实,rpm 命令会自动更新指定的软件包;反之,若系统中并没有指定软件包的较旧版本,rpm 命令并不会安装此软件包。而在升级模式下,不管系统中是否有较旧的版本,rpm 命令都会安装指定的软件包。

rpm –Fvhwu-ftpd-2.6.2-8.i386.rpm -Fvh:更新参数

5、软件包查询

若要获取 RPM 软件包的相关信息,可以使用查询模式。使用 - q 参数可查询一个已 安装的软件包的内容

rpm –q wu-ftpd

查询软件包所安装的位置:rpm –ql package-name

rpm –ql xv (l 参数:显示文件列表)

<br/>

不支持Mac上的office

一行命令永久使用 Windows/Office :

    irm https://massgrave.dev/get | iex

The current command (irm https://massgrave.dev/get | iex) will be retired on Dec 31, 2024.

Use the new command (irm https://get.activated.win | iex) moving forward.


而且这个脚本代码竟然还放在 MS 自家的 GitHub 上🤣:https://massgrave.dev。


 原文地址:https://robotkang.cc/24323.html ,感谢原博主。

1.主机:

200淘的升腾C92小主机,4G内存,J1900处理器,32G内置存储。外接两块硬盘后功耗还不到10w。

2.存储:

1t拆机硬盘+4t移动机械硬盘。

3.系统:

ubuntu22.04

4.服务:

  • 向日葵: 用于远程控制主机

  • smb服务: 用于内网的文件共享,媒体播放,手机相册的备份等等。。。

  • adb+scrcpy: 配合向日葵,能在远程控制家里安卓手机,手机游戏的挂机和点击类的辅助

  • trojan: 一个内网共用的梯子服务

几百元的成本,需要会点linux。已稳定运行16个月,24小时开机,中间手动重启过几次,还是挺好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