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布的文章

本篇文章,整理docker中常用的命令,方便大家学习和命令查询。最后分享一个.NET Core docker部署的示例。

       容器在整个应用程序生命周期工作流中提供以下优点:隔离性、可移植性、灵活性、可伸缩性和可控性。 最重要的优点是可在开发和运营之间提供隔离。

 

Docker安装

CentOS Docker 安装

Docker Compose linux安装

Docker 安装或升级

安装 Docker Desktop for Mac、Docker Desktop for Windows

Windows Server 2019 安装Docker

5步搞定 Windows 10 docker WSL2的镜像存储位置的修改

windows版 docker 配置镜像加速

加速

docker国内镜像加速

.Net Core:Docker无法拉取mcr.microsoft.com相关镜像解决办法

.dockerignore 文件的作用

Docker Hub

 

Docker运行基本命令

docker [--helper]:显示所有docker命令

docker [command] --help:显示指定命令的帮助文档

docker info:显示docker系统信息

docker version:显示docker版本信息

docker stats:显示运行的容器占用的容器资源(eg:容器名、cpu、内存、io等)(Ctrl+C退出)

systemctl status docker:显示docker的运行状态

systemctl start docker:启动docker

systemctl stop docker:关闭docker

systemctl restart docker:重启docker

 

 

Repository 镜像仓库操作

Docker Hub

docker login -u 用户名 -p 密码 [仓库地址]登陆到一个Docker镜像仓库,如果未指定镜像仓库地址,默认为官方仓库 Docker Hub

docker logout:退出仓库

docker search [image id or name]:从Docker Hub查找镜像。(返回的name,可以执行docker pull name拉去镜像)

docker pull [image id or name]:拉取镜像

Docker中latest标签引发的困惑

关于docker latest tag (docker image有一个tag叫做latest,latest通过最近一次没有指定版本的build或tag来生成)

docker tag [local image id or name]:[tag] [registry host]/[镜像仓库]/[image name][:tag]: 标记本地镜像,将其归入某一仓库。

docker push [image id or name]:推送镜像到Docker Hub

 

#、示例:推送到阿里云images仓库

sudo docker login --username=*** registry.cn-shenzhen.aliyuncs.com

sudo docker tag [ImageId] registry.cn-shenzhen.aliyuncs.com/mk-application/mk.admin:[镜像版本号]

sudo docker push registry.cn-shenzhen.aliyuncs.com/mk-application/mk.admin:[镜像版本号]

(registry.cn-shenzhen.aliyuncs.com/mk-application/mk.admin 为images仓库地址)

 

images 操作

docker tag [image id or name] 账户名/REPOSITORY:TAG(仓库:标签):给镜像重命名和打新的tag

docker images [options]:显示所有镜像文件

常用OPTIONS说明:

-a :列出本地所有的镜像

-f :显示满足条件的镜像;

-q :只显示镜像ID

docker [image] inspect [image id or name] : 获取镜像的元数据。

docker build [options] [image id or name] . :构建一个镜像。 (注意:最后空格后面有一个.)。

常用OPTIONS说明:

--tag, -t: 镜像的名字及标签,通常 name:tag 或者 name 格式;

-f :指定要使用的Dockerfile路径;(默认当前目录的Dockerfile)

-m :设置内存最大值;

docker build 后面的 . ,实际上是镜像构建上下文。

参考:docker 镜像构建上下文理解

想查看docker构建时上下文的临时文件,在windows中可以查看目录:C:\ProgramData\Docker\tmp

docker rmi [-f] [image id or name]:删除指定镜像(-f :强制删除)

docker rmi $(docker images -q):删除所有镜像

docker commit [container id or name] [image id or name[:tag]]:从容器创建一个新的镜像。

docker images | grep "redis" :查询所有包含redis的镜像

docker run -it --entrypoint sh <image name>:进入镜像,可以查看里面有些什么文件。eg:ls

docker history [image id or name]:查看镜像构建历史

 

示例:

clipboard

注意:REPOSITORY 列,表示:镜像名称,用于标识镜像

 

#、镜像归档

将指定镜像保存成 tar 归档文件

docker save -o /root/**.tar [image id or name]

docker save [image id or name]>/root/**.tar

导入使用 docker save 命令导出的镜像

docker load -i /root/**.tar

docker load</root/**.tar

从归档文件中创建镜像

docker import /root/**.tar [image id or name] :从镜像归档文件创建指定命名的镜像

 

 

container 操作

docker ps:查看当前运行的容器

docker ps [OPTIONS]

常用OPTIONS说明:

-a:显示所有的容器

--filter,-f:根据条件过滤显示的内容(eg:-f name=imc.user,过滤容器名字为"imc.user")

-n:列出最近创建的n个容器

docker [container] inspect [container id or name] : 获取容器的元数据。(eg:容器ip地址)

docker rename [container id or name] [new Name]:重命名容器名

docker run [OPTIONS] [image id or name]:创建一个新的容器并运行

常用OPTIONS说明:

-d: 后台运行容器,并返回容器ID;

-p(小写): 指定端口映射,格式为:主机(宿主)端口:容器端口

-name: 为容器指定一个名称;

-m :设置容器使用内存最大值;

--volume , -v: 绑定一个卷

--restart=always:总是重启容器(eg:重启计算机后自动启动应用)。(Docker容器的重启策略及docker run的--restart选项详解

docker run的--rm选项详解

docker update [options] [container id or name]:更新容器配置

常用options说明

-m:内存限制

--restart=no|always|on-failure:重启策略

docker stop [container id or name]:停止运行指定容器

docker stop $(docker ps -q -f status=running):停掉所有正在运行的容器

docker start [container id or name]:开启指定容器

docker restart [container id or name]:重启指定容器

docker rm [-f] [container id or name]:删除指定容器,加-f参数强制删除

docker rm $(docker ps -a -q):删除所有停止的容器

 

#、查看容器内部信息

docker exec -it [container id or name] bash:进入容器,在运行的容器中执行bash命令(一些docker没有安装bash,可以改为sh),比如执行ls命令列出目录或者查看文件。(退出容器:Ctrl + D 或 exit)

docker top [options] [container id or name]:查看容器中运行的进程信息,支持 ps 命令参数。(能否用exec命令代替?不能,因为容器运行时不一定有/bin/bash终端来交互执行top命令,而且容器还不一定有top命令)

docker pause [container id or name]:暂停容器中所有的进程

docker unpause [container id or name]:恢复容器中所有的进程

docker diff [container id or name]:检查容器里文件结构的更改。(相对原始镜像的文件结构)

 

#、查看容器运行日志

docker启动后默认日志位置:/var/lib/docker/containers/容器ID/容器ID-json.log

docker logs [options] [container id or name]:查看指定容器Id的的运行日志

OPTIONS说明:

-f : 跟踪日志输出

--since :显示某个开始时间的所有日志

-t : 显示时间戳

--tail :仅列出最新N条容器日志

示例:

查看容器mynginx从2016年7月1日后的最新10条日志。

docker logs --since="2016-07-01" --tail=10 mynginx

 

#、容器与主机之间的数据拷贝

对于没有运行的容器,或者运行失败的容器,可以通过cp命令把文件拷贝到本机,再查问题

docker cp:用于容器与主机之间的数据拷贝。

docker cp [container id or name]:src_path dest_path

docker cp src_path [container id or name]:dest_path

 

volume(数据卷)

Docker Image可以理解成多个只读文件叠加而成,因此Docker Image是只读的。当我们将其运行起来,就相当于在只读的Image外包裹了一层读写层变成了容器。当你删除容器之后,使用这个镜像重新创建一个容器,此时的镜像的只读层还和原来的一样,但是你在读写层的修改全部都会丢失。

docker使用volume实现数据的持久化,实现容器和容器之间,容器和host之间共享数据。volume的大小不会被加到容器本身上。

 

命令

docker volume create --name [volume name]:创建命名的volume,创建目录默认:/var/lib/docker/volumes/[volume name]/_data/

docker volume ls:查看当前所有volume

docker volume inspect [volume name]:查看volume详细信息

docker volume rm [volume name]:删除volume(没有被容器使用的volume才能被删除)

docker volume rm $(docker volume ls -qf dangling=true):删除所有volume

 

docker run .... -v 宿主目录\文件:容器目录\文件 :建立目录或文件的映射

docker run .... -v [volume name]:容器目录

docker run .... -v 容器目录 :[自管理卷模式]docker自动创建匿名的volume。默认目录/var/lib/docker/volumes/[container id]/_data。(自管理卷的volume删除方式:删除容器时,加 -v)

-v 参数的注意事项:

#、host机器的目录路径必须为全路径(准确的说需要以/或~/开始的路径)

#、如果host机器上的目录不存在,docker会自动创建该目录

#、如果container中的目录不存在,docker会自动创建该目录

#、如果container中的目录已经有内容,那么docker会使用host上的目录将其覆盖掉

#、linux下 $PWD 是一个系统环境变量,指代当前目录环境

#、windows下的路径如:D:\PycharmProjects 要写为 /d/PycharmProjects

 

docker desktop 挂在文件时:exception Filesharing has been cancelled

Docker volume 挂载时文件或文件夹不存在

文件夹挂载
    #、允许不存在的文件夹或者存在的空文件夹挂载进container, container中对应的文件夹将被清空
    #、非空文件夹挂载进container将会覆盖container中原有文件夹
文件挂载
    #、禁止将不存在的文件挂载进container中已经存在的文件上
    #、存在的文件挂载进container中将会覆盖container中对应的文件, 若文件不存在则新建

 

迁移操作

docker镜像容器目录迁移

win10上修改docker的镜像文件存储位置

 

镜像迁移

Docker容器中的备份、恢复、迁移、导入、导出

Docker迁移与备份

Docker中Image、Container与Volume的迁移

 

示例:docker运行一个 .Net Core 程序

目录规划:

------container // 容器根目录

--------mk.admin // 容器名

----------Logs // 用于映射日志的目录

----------Config // 用于映射配置的目录

 

Visual Studio 中的容器工具

 

.NET Core端口设置

方式一:

     代码中绑定端口,比如新建host.json文件,如下:

    {
       "urls": "http://*:44380"
     }

    image

方式二、

   在Dockerfile文件中,使用Env设置环境变量

clipboard

方式三、

    docker run …… -e "ASPNETCORE_URLS=http://+:44380"

 

开始进行.NET Core Docker部署:

第一步:发布.net core应用程序。

在要发布的项目目录执行如下命令:(或使用vs工具执行发布)

dotnet publish -f netcoreapp3.1 -o **\publish\mk.admin

 

第二步:创建 Dockerfile 定制镜像

找 dotnet core 需要的运行时基础镜像:docker image:ASP.NET Core Runtime 

将Dockerfile放在发布目录下(**\publish\mk.admin)

内容: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第一个指令,FROM 指定基础构建镜像
#基于 `microsoft/aspnet:3.1` 来构建我们的镜像
FROM mcr.microsoft.com/dotnet/core/aspnet:3.1
 
#拷贝项目publish文件夹中的所有文件到 docker容器中的publish文件夹中 
COPY . /publish
 
#设置工作目录为 `/publish` 文件夹,即容器启动默认的文件夹
WORKDIR /publish
 
#使用`dotnet ***.dll`来运行应用程序
ENTRYPOINT ["dotnet", "Mk.Admin.HttpApi.Host.dll"]

 

第三步:创建镜像、容器

在发布目录 **\publish\mk.admin 目录下,执行命令:

01
02
03
04
05
06
07
#、构建镜像
docker build -t img.mk.admin .
#、创建并运行容器
docker run --name mk.admin -p 44380:44380 -v /usr/application/Mk.Admin/Logs:/publish/Logs -d --restart=always img.mk.admin
(数据卷:将宿主机的/usr/application/Mk.Admin/Logs目录映射到容器的/publish/Logs目录,这样就可以在宿主机上查看和删除日志文件)
#、查看运行中的容器
docker ps

#、输入地址,查看站点运行状态

另外: 《传统.NET Framework容器化》,使用docker和Windows容器

 

容器的内存相关

优化 ASP.NET Core Docker 镜像的大小

.NET 6 的 docker 镜像可以有多小

Docker查看应用的实际内存

 

其他设置

cpu

如何给docker容器分配内存和cpu

cpu docker 内存限制 docker限制cpu使用率

Docker中如何限制容器可用的 CPU

docker网络模式(host,bridge,none,container,overlay)

如何优雅的关闭容器

容器的退出方式和差异

容器内操作命令报权限问题;容器挂在目录报权限问题等

在docker容器中执行apt install安装报错(13: Permission denied)

docker 命令报异常permission denied的解决方案

 

推荐阅读:

Iaas、Saas、Paas服务模式

Docker可视化管理工具:Portainer

优化您的部署:Docker 镜像最佳实践

docker volume

Docker Dockerfile

dockerfile中ENTRYPOINT与CMD的结合

清理

docker system prune 清理磁盘,删除关闭的容器、无用的数据卷和网络,以及dangling镜像(即无tag的镜像)

docker system prune -a 清理得更加彻底,可以将没有容器使用Docker镜像都删掉。

Docker磁盘占用与清理问题 (未使用、none、占用过高等)

Docker清理Overlay2占用磁盘空间的问题

网络

docker容器网络

Docker 容器连接((1)映射到主机localhost端口。(2)连接到同一个network)

Docker 容器抓包

容器互联互通(network connect)

Docker Compose

Docker Compose常用命令

Docker 与 Docker Compose版本对应关系

docker-compose yml文件详解

在docker compose中更改文件夹名称前缀做为容器名称

docker-compose 多个-f 参数以及config命令(多个配置文件)

两种方法在docker-compose.yml中使用参数

第一种:在.env文件中定义它

第二种:运行docker-compose命令时,以命令行参数发送.例如 docker-compose up -d --build-arg key=val...

docker compose 服务启动顺序控制

docker compose 启动部分服务

ASP.NET CORE在docker中的健康检查(healthcheck)

都知道不建议在Docker中运行MySQL,你知道为什么吗?

Abp Dockerfile

 


 

 

四川省卫生健康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

2023-2025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健康四川2030”规划纲要》、《四川省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部署要求,以法治化、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四化建设为统揽,以标准统一、数字赋能、全域覆盖、互联互通、分级统筹、同采共用为目标,加快构建数字健康发展新高地,优化卫生健康资源配置,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效率,改善群众就医体验,助力全省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维护人民健康为中心,以满足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医疗健康服务需求为导向,强化顶层规划、前瞻设计,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推动构建集约高效、互通共享、公平普惠的数字健康服务体系,拓展丰富数字健康应用场景和服务空间,推动一批技术成熟、群众接受、效果明显的数字化设施设备推广应用,实现卫生健康领域数字化转型升级,打造全省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数字引擎。

(二)发展目标

加快建设健康四川数据大脑,以五个一(一云、一网、一平台、一体系、一大脑)为重点,加速推进高速泛在、云网融合、集约共享、安全可控的全民健康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到2025年,基本建成覆盖全省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健康行业专网和云服务体系。统筹建设省、市两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基本实现全省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接入全覆盖。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服务效能显著增强,城乡间、地区间、行业间、人群间数字鸿沟进一步缩小,医疗健康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不断提升。卫生健康行业数字化治理水平明显提升,跨机构、跨区域、跨行业互联互通格局和川渝卫生信息共享机制基本形成,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明显增强,数字健康赋能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二、主要任务

(一)夯基垒台,开展信息化基础建设行动。

1.集约建设信息化基础支撑平台。加快建设省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强化基础支撑和服务功能,到2025年,基本建成标准统一的技术中台、管理统一的数据中台、服务统一的业务中台,整合人口家庭、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监测、应急指挥、综合管理等业务应用,逐步完善市级平台功能,规范接入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形成功能一致、融合开放、上下协同、授权分管的平台体系,实现数据汇聚共享、服务协同办理。统筹推进行业信息系统集约共享、上下协同,市(州)新建改建重要信息系统时,相关技术方案需征求省级意见。

2.统筹建设数字健康云网基础。统筹规划省市两级节点,建设以政务云为基础、行业云为主体、私有云为补充、多云协同发展的卫生健康云服务体系。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医疗信息系统、公共卫生服务系统和院内应用系统迁移上云,鼓励二级及以上医院HIS系统、医学影像数据、互联网服务和应用信息系统分步上云,探索社会办医疗机构HIS系统和应用系统整体云化应用。依托“5G+医疗健康远程应用体系,构建全省卫生健康行业专网,加强视频会议、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远程培训等场景应用。到2023年,远程应用一张网覆盖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疾控中心和有条件的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到2025年,覆盖所有医联体、县级公立医院和有条件的民营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3.规范推进医疗健康数据资源应用。围绕互联共享、省市协同,完善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电子病历和基础资源数据库等。依托各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汇集卫生健康行业数据资源,开展基础数据治理,形成行业数据资源目录。完善健康医疗大数据管理政策,规范数据应用,强化数据安全,促进数据开放和共享。鼓励各级卫生健康行政管理部门、医疗机构和科研机构建设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平台,探索和开展科研、临床、产业的大数据应用。到2025年,基本建成汇集全省健康医疗大数据的数据资源湖。

4.贯彻执行卫生健康信息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应用和建设成效评价,推动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标准与规范的贯彻执行和落地应用,发挥标准的规范、引领和支撑作用。推广统一的病案首页、医学名词、疾病诊断编码、手术操作编码等标准四统一。探索推进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应用标准化建设。做好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和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评价,推进信息化标准评价一体化。到2025年,力争60%以上三级公立医院达到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四级水平,其中三甲公立医院达到80%以上;推动国家委在川、省直属大型三级综合医院和区域医疗中心领头医院达到五级水平。

5.加快推进数字健康深度融合创新。促进5G、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医疗健康机器人等在急诊急救、远程诊断、医院管理、健康管理等领域的重点应用创新。推进互联网+妇幼健康互联网+托育服务、智慧医养、在线医学教育等服务加速应用,鼓励运用可穿戴式、便携化、居家型健康监测设备和健康管理设施,开展慢性病患者、孕产妇、一老一小、心理疾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健康体征动态监测,及时推送监测预警信息。探索医疗、医保、药店信息共享,构建医师开方、药师审核、机构配药、物流配送或患者就近取药的院内外、上下线紧密结合的药事服务模式。

(二)科技赋能,开展互联网+”服务体系重塑行动。

6.持续促进互联网医疗提质增效。持续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行动,推动医疗机构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构建线上线下深度融合、覆盖就诊全流程的卫生健康服务模式。规范发展互联网医院,逐步实现在线健康咨询、复诊、审方、用药指导、心理与健康状况评估等线上线下无缝衔接的连续服务。到2025年,全省建成350家以上互联网医院;85%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开展分时段预约、候诊提醒、检查检验结果自助查询、移动支付等便民服务;优化省级健康医疗服务门户天府医健通,整合接入各市(州)健康医疗服务门户,基本形成省市两级便民服务门户体系。

7.全面深化互联网+”普惠便民服务。发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基础性载体作用,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为城乡居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健康管理服务,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安全有序向个人开放。开展家庭医生电子化签约服务,探索线上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为签约居民在线提供健康咨询、预约转诊、慢性病随访、健康管理、延伸处方等服务。破除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的数字鸿沟障碍,以高血压、糖尿病等为重点,发展面向居家、社区和医疗机构的智慧医养结合服务,推动线上便捷化服务与线下人性化服务融合发展。推进出生医学证明系统、医院妇产儿科门诊及住院电子病历的互联互通,加强婚前、孕前、孕期保健及住院分娩、婴幼儿保健、新生儿疾病筛诊、妇女两癌筛诊与防治等妇女儿童全生命周期医疗服务信息化支撑。加强生育和人口形势监测研判,推动全员人口信息协同采集。到2025年,省健康档案云服务平台在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覆盖率达80%,重点人群电子化签约率达85%,按照国家要求开展健康档案查询服务。

8.重点推进数字赋能公共卫生发展。加快省公共卫生大数据中心建设,完善技术中台、数据中台功能框架建设和部署,整合现有省级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精神卫生监测、职业病监测、爱国卫生等业务系统,到2024年,实现全省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业务协同及统筹管理。推进建设省统筹区域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信息平台,横向联通教育、海关监测数据以及口岸异常症状送医、特定药品销售、冷链食品检测、互联网舆情等多源数据,纵向贯通区域内各级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第三方检测实验室等传染病相关机构信息,增强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监测预警能力,逐步构建智慧化多点触发监测预警体系。推进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与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对接与数据共享。

9.持续加强互联网+政务服务。健全完善跨部门、跨层级数据共享清单和协调机制,加强身份认证、电子印章等基础支撑,探索建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多因素行业身份认证体系,扩大政务共享服务,拓展网上办事场景化服务应用。推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跨省通办,推广出生一件事联办等便民服务,统筹推进电子证照建设应用。推动医疗健康数据向基层回流,实现数据一次采集、多方共享。完善医疗三监管平台,加强监管事项与医疗机构业务联动,开展重点监管事项事中预警。到2025年,50%市(州)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监管。优化智慧卫监系统,运用非现场、物联感知、掌上移动等线上监管手段,提升监管效能。推动医疗卫生机构逐步接入医疗废物在线平台,实现医废在线监管,到2023年,除三州外18个市辖区内医疗机构接入率达50%,三州达30%,疾控机构和采供血机构接入率达100%。推广应用公立医院药品使用监测和短缺药品监测预警系统,逐步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全流程智能监管体系。

10.大力发展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建设省级中医药数据中心,联通中医医疗机构、基层中医馆、中医药科研院所等,形成中医药基础数据库。加快补齐中医医疗机构信息化短板,加强中医辨证论治、非药物疗法等特色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中药饮片代煎配送等便民服务功能,打造20-30互联网+”示范中医医院。大力发展互联网中医医院,支持各地依托医联体建设中医治未病信息平台,推动体质辨识与评估、健康咨询、中医特色干预等中医药服务进家庭。

(三)聚焦应用,开展医疗健康信息互通共享行动。

11.加快推动检验检查结果一键共享。基于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省市协同建设卫生健康行业云,分级汇聚各级医疗机构医学影像、医学检验等数据,对接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院内信息系统,依托电子健康档案实现省内检验检查结果查询共享。建立川渝卫生健康信息互通共享路径,推进川渝检验检查结果信息互通共享。到2025年,依托省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省级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索引库,基本实现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省内调阅。

12.深入推进电子健康卡一码通用。优化电子健康卡在医疗健康服务中的应用场景和流程,实现挂号、缴费、取药、入院办理、检查检验结果查询等就诊全流程一码通用。以电子健康卡为身份主索引,拓展电子健康卡在卫生健康数据归集、诊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慢病管理、在线信息查询、健康教育、血液管理等领域的使用,逐步实现卫生健康行业内一码通用。推进川渝电子健康卡扫码互认,推动与医保电子凭证融合应用,逐步拓展电子健康卡跨地区、跨部门应用。到2025年,全省90%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实现电子健康卡全流程扫码就医

13.加快推动应急救援信息互通共享。加强部门间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联动,整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与120急救调度资源,提升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急救医疗资源响应及调度能力。加快构建快速、高效、全覆盖的急危重症医疗救治体系,推进院前医疗急救系统与院内信息化平台互联互通,加强患者信息共享、远程急救指导和院内急救准备。到2025年,各市(州)建立统一指挥、功能完备、响应迅速、协同高效、处置有力的急救信息化系统,形成衔接有序的院前急救和院内救治服务通道。

14.深入实施智慧医院建设。积极开展医疗、服务、管理三位一体智慧医院建设,基于医院信息平台整合医院内部信息系统,推动院内信息集成共享,实现院内医疗服务、物流供应、财务结算、科研教学、人员设备等一体化管理,提升医院运营管理效率。推进医院新一代数据中心建设,加强对医疗业务、惠民服务、资源管理、数据分析、科学决策的一体化支撑。鼓励医院在保障网络和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加强5G、物联网、IPV6等信息技术与终端设备、边缘计算、院前移动急救等设施设备融合建设,探索院内、院外信息系统融合部署,线上、线下服务一体化发展。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防融合、防治一体、专全协同的业务特色,探索制定智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版)评价指标体系,以评促建,助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协同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探索推进川渝智慧医院共建共享。到2025年,全省累计建成250家以上智慧医院。

15.加快实施基层信息化提质扩面。强化基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乡村一体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统一云化部署及应用,构建标准统一的服务能力开放体系,通过省级共建共享的基层应用生态补齐基层信息化短板,拓展升级EMRLISPACS、便民服务等核心应用,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诊疗服务体系,支撑医防融合、全专协同服务数字化转型。到2025年,乡村一体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统一云化部署的区(县)占比60%。加强数字医共体建设,提升医共体数字化管理服务能力,基于医共体业务协同集成平台实现医共体内信息系统融合。推动建立异构系统共享协同技术规范,实现预约挂号、双向转诊、全专协同签约、区域医学影像、区域临床检验、区域心电诊断、远程会诊等应用上下联动和实时协同,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持续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到2025年,医共体内异构信息系统共享协同比例达60%,医共体间异构系统共享协同比例达40%

(四)要素引领,开展健康医疗数据深度应用行动。

16.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汇聚治理。整合人口家庭、卫生资源、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等行业数据,加强与公安、民政、医保、药监等数据对接,按照一数一源,开展数据清洗、关联、比对、校验、更新,形成全省统一合规、高质可信的医疗健康大数据湖。探索建设省级中心+区域中心协同发展体系,推进省级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及应用示范基地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市(州)建设区域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鼓励各级卫生健康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加强系统和资源整合,强化数据分析应用,依法合规开展数据治理。

17.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开放共享。建立健康医疗大数据分级分类资源目录,打通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的数据共享通道,逐步健全数据共享开放机制,分步有序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在行业治理、临床科研、公共卫生、新业态应用、智能医疗设备等领域的流通应用,探索构建健康大数据运营管理机制,促进健康医疗数据开放共享。加强大数据应用隐私保护、权属保护和安全保护,应用隐私计算、可信计算等新技术,探索原始数据不出域、数据可用不可见等范式,构建惠民、惠医、惠企、惠政的数据资产。

18.探索健康医疗大数据协同发展。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联合创新、共建共享,鼓励医疗机构、科研院所、企业等协同开展卫生健康领域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应用创新和产业发展研究,打造产、学、研、医协同应用平台。探索医疗健康服务生态,推进医疗健康与体育、旅游、餐饮、康养、金融、环境等产业融合发展,深化健康医疗大数据在商保领域应用,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在医药研发和生产、医药流通和销售、智能穿戴设备、中医健康管理等方向的应用创新,向公众提供更丰富的健康知识产品、智能产品和服务产品,营造数字健康良好发展的生态。

19.探索统计调查数字化新模式。依法依规完善统计调查制度,逐步构建覆盖卫生健康资源、医疗健康服务、公共卫生安全、居民健康水平、健康影响因素、行业综合治理、健康产业发展等全生命周期的卫生健康统计调查体系。健全统计数据质量控制体系,分级建立统计数据质控中心,强化数据质控。强化统计数据分析应用,围绕健康四川、公共卫生安全、深化医改等重点领域,开展以统计调查数据为基础的监测预警和分析评价工作,为医疗健康发展靶向施策提供数据支撑。优化数据采集模式,试点开展统计数据一键直采、实时推送、同采共用。到2025年,10家以上三级公立医院实现卫生健康统计数据一体化智能采集与分析。

(五)严守底线,开展网络与信息安全能力提升行动。

20.构建卫生健康网络安全可信体系。严格落实信息化建设和网络安全技术措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的原则,完善人防、物防、技防、制防、时防等防护制度。加强重要信息系统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及测评,强化安全可靠技术和产品应用。到2025年,二级及以上医院三级信息系统等保测评率达80%。逐步推广卫生健康行业商用密码应用,按国家要求开展重要信息系统密码应用与安全性评估。加强信息系统终端管理,强化信息系统建设、运维服务商监管,明确服务边界,指定本单位专职人员负责信息系统服务器、数据库最高管理权限,按照最小必要原则对运维人员进行精细化授权,防范越权访问风险。

21.增强网络安全主动防护能力。落实网络安全保护三化六防措施,构建全链条、全要素、全周期网络安全综合防御体系。加强行业重要信息系统网络安全态势监测预警、病毒防范、漏洞管理、入侵防范、身份认证、访问控制、信息传输和存储加密保护等措施,定期开展网络安全应急演练及风险评估,提升网络安全事件预警能力。到2025年,全省卫生健康行业网络安全检测高危预警处置完成率达100%、及时率达90%

22.加强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加强医疗健康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和技术防护,建立健全医疗健康数据采集、传输、存储、提供、公开等制度。建立数据分类分级保护、风险评估制度,强化涉及国家秘密、工作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等数据保护,规范身份信息、隐私信息、生物特征信息的收集使用,加强医疗健康数据跨部门、跨机构、跨行业的流动管理和重要数据出境安全管理。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将加快卫生健康信息化发展纳入行业和地方发展总体规划,协调解决建设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困难。建立卫生健康、财政、公安、医保等部门协作机制,定期互通工作信息,强化工作协同。各级医院,特别是大型综合医院,要独立设置或由院领导兼任首席信息官,统筹推进院内信息化建设。

(二)健全保障体系坚持需求导向,拓展资金筹措渠道,创新资金支持方式,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积极争取政策、编制、资金支持,探索社会资本多元化投入和运营模式。各级医院要建立信息化投入长效机制,按比例逐年递增信息化经费预算。

(三)建立人才梯队强化组织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多渠道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建立复合型、专业性的高端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机制,加大多样化、多层级岗位培训力度,提升全行业信息化人才能力水平。建立完善专家决策咨询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在综合性、前瞻性领域的智力支持。

(四)强化落地落实。制定具体落实措施,将信息化建设重点指标纳入医院绩效考核、医院评审、重点学科评估等考核评估体系,与经费拨付、设备配置、绩效评价等结合,推动各项目标任务保质保量完成。

 

附件.doc


临安区卫生健康数字化“十四五”建设规划(2021-2025年)

 

信息技术前所未有快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5G、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深刻影响着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为进一步推进临安区域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数字赋能“健康临安”及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全面落实省委数字化改革精神,搭建数字化改革‘四梁八柱’”要求,特制定临安区卫生健康数字化“十四五”建设规划。

一、“十三五”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基础

“十三五”期间,卫生健康信息紧紧围绕 “最多跑一次”改革目标,以“互联网+医疗”思维,以“服务群众健康”为中心,采取“财政+企业”众筹资金的模式,创新推进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通过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四级甲等测评,成为杭州市唯一通过该等级的区县级单位,建成数据共享、标准统一、互通互联的区域卫生平台、网络系统以及高效便民的智慧医疗体系,并在省市首创线上卫生监管、民营医院信息“一体化”建设,实现公立、民营同质化管理。

(一)建成区域健康数据大平台大网络。采取国资平台投建、卫健使用、第三方托管的方式,建成临安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集成4家区属医院、4家专科医院、20家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5家民营医院以及公共卫生单位数据,建立集医疗服务、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卫生监督、健康管理、综合决策“六位一体”的区域卫生数据平台,并建成实时动态的驾驶舱,实现全区各级医疗机构网络互联、信息互通、数据共享,卫生监管线上线下同步,检验检查结果查询等目标。

(二)舒心就医智慧医疗体系全覆盖。一是全区域推行城市大脑,在全区各级机构包括民营医院推行“舒心就医·先看病后付费”及健康码“一码就医”,实施市民卡、健康卡 “两卡融合”,并在省市率先开通民营医院舒心就医。二是全区统一投建结算平台、统一投放自助机,全面打通APP、自助机、诊间等线上、线下各类支付渠道。电子票据公立医院100%覆盖。三是建成集预约挂号、报告查询、在线缴费、慢病管理、疫苗预约等功能为一体的“健康e临安”APP移动医疗服务平台,接入机构46家,建立居民健康档案51.75万份,居民开放率达54%。

(三)“互联网+智能诊疗”迈出步伐。“互联网+签约服务”,面向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投放智能穿戴设备,建设卫生院、村卫生室、居民三级监测平台,建成142个农村远程签约服务智慧医疗点。“互联网+诊疗”,全区综合性医院、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驻省互联网医院平台,能够提供在线咨询、慢性病复诊、在线处方、医保线上实时结算等互联网诊疗服务。

(四)医院信息系统区域“一体化”。按照区域标准化、同质化和集约化目标,对卫生院、专科医院、综合性医院、民营医院信息系统实施一体化改造,建成除区第一人民医院外的“一个机房、一套数据、一套业务系统、一套安全系统”高度集成、标准统一的区域一体化医院信息系统,医院信息化水平达到三级乙等,门诊电子病历全区应用水平达到三级以上,区第一人民医院通过国家医院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四级甲等测评。

(五)医共体信息化建设起步。建成“五大中心”。整合资源,与杭州市临安区新锦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建成以局(区域)为中心、以医共体牵头单位为分中心”的医学影像、临床心电、临床检验、消毒供应、病理会诊“五大中心”。实施急救“一键护航”。升级120急救系统,实现临安区急救分中心、6个急救点以及与杭州市120指挥中心的实时联网和智能调度。建成当量绩效考核系统,按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改革要求,建立医共体、成员单位一体化的当量考核、资金发放、二次分配的绩效系统。

(六)网络安全逐步标准化。更新区域数据核心服务器,建立能够支撑区域数据中心运行的区域机房中心。按照三级等保规范配置和建设安全设备,并按国家《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不断完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规范操作流程,区卫生信息基础支撑、区域业务系统达到三级等保标准。

存在的问题。一是信息化发展前瞻性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十三五”期间通过政府补助、医院自筹、政企合作等方式解决信息化资金建设大数据大平台,但前瞻性仍显不足。二是信息化专业人才与建设发展不相匹配。现有医院信息化队伍管理能力、统筹能力、协调能力有待提升。三是信息数据质量与应用存在着差距。信息化质量控制缺乏统一标准,数据质量、系统利用等有待提高,与数字化改革的整体智治要求还有较大距离。四是信息互通共享还不够充分,虽然通过国家四级甲等的评估,但部门间的数据没有完全实现互通共享,医疗和防疫协同、公卫应急协同指挥、120急救协同等有待加强。

二、“十四五”数字化建设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统筹规划、联合建设;标准统一、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安全可靠”,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互联网、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发展,进一步提升智慧医疗和卫生健康数字化水平,为人人享有优质医疗卫生优质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数字支撑,构建数字化治理、现代化发展的“数字卫生”“数智健康”。

(二)总体目标

以“数字卫健”“互联网+健康”“健康浙江”为纲领,立足于大卫生、大区域、大数据,不断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和群众满意度,到2025年,全面建成一朵共享共用的“健康云”,一个决策科学的“健康大脑”,一张全民享用的“健康信息应用”大网,三个涵盖医养护、医共体、网络安全的“协同应用平台”,2~3个智慧医院,全面构建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和卫生健康生态圈,面向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数据100%可共享应用,面向居民的基本数据100%可信可开放查阅,面向管理者的基本数据100%可实时监控,实现卫生健康服务和治理的全面数智化。

(三)建设原则

1.顶层设计、区域统筹。统一制定数字化项目建设总体规划,在全区卫生健康信息“一体化”基础上,统筹推进医疗服务、公共卫生、监督管理、心理服务信息体系建设,并强化标准,进一步统一业务标准规范、数据标准、技术标准。

2.数据开放、创新应用。坚持开放思维,着眼标准与准入、准出规则制订,充分考虑区域内部之间、医疗机构之间卫生健康数据共享应用,探索信息技术与卫生健康的融合创新,鼓励各医疗机构在需求挖掘与应用创新上先行先试,增强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区域卫生健康数字化的特色亮点。

3.实用先进、安全可靠。采用先进、开放、成熟的计算机硬、软件技术、信息技术及网络通信技术,遵循国家和浙江省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规定,健全卫生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体系,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稳定和持续运行。

三、“十四五”数字化建设主要任务

(一)建设共享共用的健康云

1.建立全民全生命健康信息平台。进一步完善和集成妇幼母子手册、签约服务、医疗机构信息,建立从出生、免疫接种、体检、门诊看病、签约服务、住院治疗等贯穿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信息档案,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开放率达到90%以上。

2.推动卫生数据“云”转移。强化数字标准和数据质量控制,完善健康档案全息视图和电子病历共享视图,提高数据准确率和可信度,并推动卫生数据上云,将区域卫生平台数据和业务应用系统逐步迁移至“云”平台。

(二)建设卫生中枢健康大脑

1.建设数智决策指挥系统。进一步完善驾驶舱,不断拓展疫情防控、疫苗接种、疾病谱等功能,强化决策数据基础。建设指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构建“制度”“治理”“智慧”三个维度纵深推进的新型数字健康管理生态链。

2.促进卫生管理数字化。以党政机关整体智治系统为主,局综合管理系统为辅,推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综合监管、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居民自助服务等电子化、数字化管理、无纸化办公和报表,建立行动任务清单、指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和评价体系“五大”体系。

3.纵横贯通信息平台及数据。强化平台综合管理、数据交互流转、资源统一共享、应用集成整合等四大功能,纵向归集各级医疗机构业务数据、就诊信息,诊前诊中、健康小屋、智能穿戴数据,横向贯通妇幼保健、疾病预防、卫生执法以及医保、公安、民政等部门数据,提升信息互通、信息共享范围和质量,增强数据平台的可用性、完整性、应用性。民营医疗机构规范接入省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

(三)建设全覆盖的健康大网

1.建设智慧健康管理行动试点示范区。按照省健康浙江领导小组健康浙江行动要求,推进智慧健康管理行动。一是建设健康临安应用服务平台。围绕健康细胞创建搭建个人、家庭、单位三大服务模块:以健康宣教、健康运动和饮食、健康管理等三大基础功能为主应用,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广落实,实行健康创建全数字化管理。二是建设慢性病健康管理平台。设立“院后疾病管理中心”,采用“1+1+X”三师共管的服务模式,为慢性病患者提供智能健康信息预警提醒、效果评估、随访跟踪等院后精细化疾病干预和管理服务。

2.建设区域妇幼养育服务平台。深入构建集儿童保健、妇女儿童疾病筛查、幼托园健康管理等于一体的养育平台,建立婴幼儿照护服务信息系统建设,提升儿童保健、婴幼儿照护等服务管理质量和效率。实施“雪亮工程”,接入智能监控系统,实施婴幼儿照护服务的实时动态监管。

3.建设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通过心理服务平台、医生端及用户端及数据管理平台各业务子系统的搭建,建设心理筛查评估、远程心理咨询指导、线上心理科普教育及远程康复为一体的心理服务体系。

4.构建基层信息化网底。实施“网底健康管理智能化、医疗服务智慧化”行动,打造未来村卫生室,建成一批“智慧健康站”。推进“两慢病”、“数字家医”,建立医防融合智能化管理新模式。着力建设村级信息网络,全面建成区、镇、村三级信息网络。大力开展互联网诊疗、远程会诊、可视化看病等智慧服务,智能“两慢病”穿戴服务实现全区域全覆盖。试点“智慧医疗终端虚拟化统一管理系统”,统一村级信息化配置和管理。

(四)建立高效运作的应急信息体系

1.建设数字支撑的智能疾控。拓展区域疾病报卡平台,打通慢性病、死亡、食源性、职业病、伤害等医生诊间到省市报卡系统,进一步完善传染病、慢性病漏报智能筛查功能。运用统计分析、大数据应用原理快速有效处理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精准查找病原、传染路径,高效筛查密切接触者,提升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应用能力。建立传染病监测数据模型,基于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数据及疾病报卡平台开展数据同比和环比分析,快速、及时、动态预测预警。推进免疫接种预约排队功能,实现疫苗接种信息化。

2.建设数据管理的智慧卫监。建设智能移动执法应用、执法指挥决策辅助、在线监测预警系统、社会公众信息服务的“智慧卫监”新平台,建立卫健执法5G指挥系统和执法办案智能系统,开发“双随机”指挥平台,建立与企业信用体系相衔接的信用预警系统。在线检测系统扩大至医疗废物智能收集终端、口腔器械清洗消毒、疫苗冷链、实验室生物安全等领域。建立互联网医院智能监管系统。

3.建设医卫融合的急救体系。融合医疗、公共应急体系,建立急救分级调度系统(MPDS),按照轻重缓急、影响时间等智能调度急救车辆、公共人力等急救资源。建立涵盖公共机构、院前急救机构、区级医院、基层卫生院的区域急救应急信息系统,实现院前实时远程传输、院前院内、医疗公卫协同救治。完善“一键护航”,将“一键护航”系统与城市大脑交通、公安无缝对接,规划急救路径,优先保障救护车快速、安全通行。

(五)建设数据协同的应用大平台

1.建设医养护一体化协调平台。整合医疗机构、养老护理信息资源,构建智能养老、医疗协作服务一体化,互联互通老人健康档案数据,打造“系统+服务+老年人”的智慧养护服务新模式。推进卫生、人口计划生育网络融合,建设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参保补贴管理系统、育龄妇女生育服务系统,提高人口及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水平。

2.建设医共体上下贯通平台。按照“医管协同、医医协同、医防协同、医患协同”思路,围绕“人力、财务、物资、运行、决策”五大领域,“医疗、医保、药品、教学、科研、预防”六大事项,建设预算管理、全成本管理、审计管理等财务系统,以及绩效考核、物资管理、制剂管理等系统。健全“浙政钉”医共体协同系统为临床医生提供线上查阅、手机查房、转诊、健康管理等功能。继续推进SPD模式的医用物资采购、物流管理系统以及区域DRGs内控系统建设,形成涵盖业务全流程控制体系和信息支撑体系。    

(六)推进“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形态

1.推进互联网诊疗。加快互联网医院建设,公立医疗机构全面接入浙江互联网医院平台,鼓励民营医院开通互联网医院,推进卫生院(中心)互联网诊疗应用,提供在线健康咨询、分诊与转诊、家庭病床访视、慢病复诊、药品网络配送、居家护理等更多维度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加快云药房应用,建立处方审核及流转平台,建立线上申请、线下服务的居家看病、居家护理模式。

2.建设区域智能中医。以医共体为单位,建设中医智能云、

国医大师智能专病辅助诊疗、智能共享药房管理、可视化中医大数据等系统,实现医共体内及全区域的中医药服务一体化和智能化。

3.再造医疗服务模式。深入实施舒心就医、健康码“一码看病”,发展移动医疗,让就医更舒心、医疗更智慧。将“健康e临安”APP整体迁建“浙里办”,整合打通各类网上服务终端,扩大开放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信息范围,建立“院前智能分诊、院中智慧就医、院后健康管理”的“一站式、全链条”线上、线下医疗服务。大力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数字化改革。

4.推广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大力引入AI人工智能技术,在咨询服务、电子病历、放射、超声诊断、居民随访、出院随访等环节逐步应用智能医疗设施设备,提高工作准确性和效率。利用5G技术,推进远程会诊、远程手术、远程超声等远程技术应用。全面推广医生电子名片和智能选医。

(七)建设发展数字医院

1.继续推进区域一体化建设。完成区第五人民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区口腔医院、昌化中医骨伤医院4家专科医院“一体化”建设。建设区域影像传输与存储系统和区域一站式检查系统,实现医院“一站式”检查预约和影像共享。按照等级要求继续推进民营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

2.推进医院信息标准化建设。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开展医院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到2025年电子病历应用水平综合性三级医院达到五级及以上标准,二级以上医院达到四级标准;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综合性三级医院达到五级水平;民营医院达到电子病历三级应用水平。推进DRGs内控系统建设,强化病案数据质量管理、医保控费管理。

3.推进智慧医院建设。按照国家智慧医院标准开展建设,建成2~3家智能医疗全面应用、数据高度整合、流程规范的智慧医院。同时建成诊前服务支持预约安排、申请住院时间、床位类型等服务信息,诊中实现分级管理,诊后支持投诉意见分类处理、院后跟踪服务“全链条”医疗服务。推进数字病房建设,建立病区智能终端、呼叫、生命体征监测、输液监控、婴儿防盗等系统,提高病房管理、护理工作的质量、水平和效率。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统筹。卫生健康局充分发挥统一规划、政策指导、组织协调、监督检查的职责作用,加强对各级医疗卫生单位数字化改革工作指导,确保全区卫生健康数字化改革“同道、同心、同向、同行”,推动卫生健康数字化建设高质量发展。加大对卫生健康数字化财政投入,鼓励社会资金广泛参与,形成资金多渠道、多样化投入机制。

(二)强化考核评估。强化数字化项目建设和资产管理,建立健全项目立项审批、招标采购、竣工验收、运行维护等制度,实施项目全过程监管,确保项目建设质量,提高投资效益。建立科学的数字化项目绩效评价和考核体系,扎实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加强对行业管理人员和基层业务人员的数字化知识和技能培训,建设一支业务过硬、技术熟练的数字化骨干队伍。

(三)加强安全保障。根据浙江省《医院信息安全白皮书》和《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建立健全网络安全制度,加强信息安全管理,提高网络安全运维能力,到2025年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信息系统达到第三级等保标准。建立可靠可用的密码方案,推进医疗业务系统CA认证,建立基于国密标准的密码服务平台和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系统。开展异地容灾建设,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与局中心机房建立双链路,区属、基层、民营三个基础业务数据库建立异地容灾。


内容解读

“十四五”时期,我省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应用导向,统筹推进全省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打造“一平台、两保障、三基础、四应用”。

“一平台”即以全省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支撑平台为依托,统筹建设省市县三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打造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卫生健康信息共享交换通道。

“两保障”即健全全省卫生健康信息化的信息标准化保障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三基础”即全面夯实全省卫生健康信息化的全员人口、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三大基础资源数据库。

“四应用”即面向卫生健康行政管理者提供监管“惠政”服务;面向全省各级医务人员提供协同“惠医”服务;面向广大群众提供“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服务;面向健康医疗大数据企业有序开放健康医疗数据提供“惠企”服务。

到2025年,持续推进数字健康贵州建设,基本建成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西部中心,全省卫生健康信息化发展指数显著提升,实现卫生健康服务“一体化”共享、“一码通”融合、 “一站式”结算、“一盘棋”抗疫、“一网办”政务服务,推动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增强。

该《规划》共分四大板块,尤其在重点任务部分,从夯实卫生健康信息化基础、推进信息化支撑医疗卫生服务、健全智慧公共卫生管理、创新“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服务、深化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与发展、健全卫生健康信息化保障体系6大方面部署了22项重点任务:全面实现全省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全面提升医疗机构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水平、提升新型基础设施保障水平、全面推进卫生健康服务“一码通”、深化远程医疗协作服务、推动区域检查检验结果共享、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提升老年健康智慧保障能力、完善智慧疾控云平台、规范智慧公共卫生服务、强化健康环境智慧监测、完善智慧卫生应急救治、创新综合监管模式、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打造健康医疗大数据“三位一体”综合管理体系、推进健康医疗行业治理大数据应用、培育健康医疗大数据发展新业态、研制推广数字化健康医疗智能设备、统一卫生健康信息化标准规范、完善卫生健康信息化安全防护体系。 [1]